李安新片再掀“写实”风潮
2009-03-31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 海
李安导演的新作《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全球首部预告片日前在美国“喜剧中心”有线台播出,由于李安在北美的影迷很多,加上本片主角又是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德米特里·马丁,《娱乐周刊》、E!Online和MTV等专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新闻。这些媒体认为本片的最大惊讶之处在于,这次李安没有玩深沉,影片没有用很多笔墨阐述主人公对音乐的理解,或是他的性向问题,而是以一种家庭温馨喜剧的形式,再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一著名摇滚音乐节的来历。不少美国媒体已经把《制造伍德斯托克》列入明年奥斯卡的竞争者名单,理由是这又是一部传记影片,外加李安导演。
传记类电影在好莱坞向来具有黑白通杀的魔力。今年奥斯卡的提名和获奖影片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米尔克》和《对话尼克松》都是基于史实的传记类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和《摔跤手》则讲述了虚构人物在真实历史中的故事。真实和虚构、历史和艺术的结合,导演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毕竟传记片并不等于纪录片,不能偏离现实太远,却又得恰如其分地在特定环境下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导演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奥斯卡对于传记影片向来毫不吝啬,《公民凯恩》、《巴顿将军》、《辛德勒名单》和《莎翁情史》等均屡获殊荣。很多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在众多的传记类影片中得到了还原,并给当代人更多的思考。比如《米尔克》中的美国同性恋反歧视运动、《性书大亨》中的美国性解放运动、《阿甘正传》中种种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一部好的传记影片,往往既有出色的剧情、浪漫的爱情,还有人生的感悟和对价值观的探讨,这些都是吸引观众前往影院的要素。
国内的传记类影片数量也不少,不过脍炙人口的并不多,而能拥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这跟过去的英雄人物向来“高大全”的形象塑造误区有关,毕竟传记片的主角是活生生的人,一味“高大全”的形象只会让观众觉得虚假,影片就很难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