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英九要求客观评价蒋介石

2009-03-31

环球时报 2009-03-31
关键词:中正蓝绿陈水扁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王晓琳 本报特约记者 李俊峰

作为马当局扭转陈水扁“去中国化”错误做法的重要一步,2007年被强行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的“中正纪念堂”即将在年中重新恢复原来的面目,但为了避免挑起政治争议,马英九亲自下令要“如实多元”地呈现蒋介石在台湾的历史面目,“伟大的蒋公”等用语将成为历史。台湾《联合报》网络论坛的文章称,相较于首次政党轮替前国民党当局“奉蒋为神”式的做作,以及陈水扁当局“对两蒋打倒在地再踏一脚”的仇恨记忆,马英九要告诉台湾民众一个真实的蒋公,或许才最符合蒋介石信奉的“中庸之道”。

重新展览要“功过并陈”

据台湾《中国时报》30日报道,被视为台北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中正纪念堂”即将于7月重新挂牌并对外开放,但为更加公正客观地展现历史,介绍蒋介石事迹的“永怀领袖文物展示室”将进行设展以来首次更新,相关内容将出现重大变革。

据报道,此前展示室中蒋介石一向被塑造成“世界伟人、民族救星”,经过此次调整后,除现有蒋介石事迹介绍外,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雷震事件等史料未来也可能列入,以求“多元如实”地呈现蒋介石功过。据知情人士透露,“总统府”方面已经指示,未来展示蒋介石的事迹,无论是好事或者是负面的、争议性的,都应多元呈现不必避讳。有学者也认为,蒋介石在台湾推动地方自治、新生活运动、“九年国教”,是相当有远见的做法;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也是其备受批判之处,这些发生过的事不应避讳,“好的、坏的都公开”。

对于蒋介石文物展将“功过并陈”的新做法,蒋介石的孙媳妇蒋方智怡29日表示“可以接受”。她强调,历史的真相不应该偏颇,“爷爷在他的日记里也常反省自己”;他的是非功过应交由历史去评判,但不应变成政治人物的操作工具,相信她的先人也是这样的态度。

蓝绿对其历史定位态度不一

事实上,蒋介石的历史定位问题之所以在岛内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归根结底还是民进党和陈水扁推动“去蒋化”的“后遗症”。

陈水扁从台北市长任内起就一直在搞“去蒋化”。1994年,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利用职权把“总统府”前的“介寿路”(1948年为庆贺蒋介石60岁生日而命名)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2005年又把“总统府”内的“介寿堂”改称为“大礼堂”。2006年4月,陈水扁通过其在军方亲信,迫使军方取消实施了30年的集体谒陵活动。10月,台当局又宣布,将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正名”为桃园国际机场。进入2007年,陈水扁当局的“去蒋化”动作更加频繁。不仅下令拆除台湾军营中的“两蒋”铜像,甚至将高雄蒋介石铜像大卸200余块,还将蒋介石指为“二·二八事件元凶”,并利用行政权力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宣布封闭“两蒋”陵寝。

马英九上台后,对陈水扁“去蒋化”、“去中国化”的一系列做法进行了纠正。在“纠偏”的同时,马英九也强调要客观对待历史。马英九日前出席“二·二八”相关活动时表示,蒋介石对“二·二八事件”的发生“有责任”,政治人物有功也有过,不需要隐瞒。

留给历史评断

不仅蓝绿阵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存在歧见,岛内民众对此也有不同解读。一方面,对于“两蒋”时代专制统治和白色恐怖心有余悸,认为那是台湾历史上“黑暗的时代”;另一方面,对于那一时期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民众生活获得提升的繁荣仍是记忆犹新,认为那时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时报》的评论称,蒋介石离开人间已34年,有关他的是非功过却未随他回归尘土,反而成为蓝绿政客的“催化剂”,在历次重要选举中,蒋的功过还屡屡能挑起族群、意识形态对立,在蓝绿政客的心中,蒋介石是长生不死的“政治人物”。其实他已成历史的一部分,功过应该留给历史评断,只有让世人都了解这段历史的真貌,后代才能吸取教训。

在岛内对蒋介石历史定位争议不断时,大陆游客更在意如何用“看客”的身份去审视其在台湾的历史痕迹。据《中国时报》报道,在台湾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后,“两蒋牌”成为繁荣台湾旅游的重要手法,凡是与“两蒋”有关的历史遗迹都成为大陆游客趋之若鹜的热点所在,引发岛内媒体感叹,什么时候岛内也能如陆客一样以超然的平常心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猜你喜欢

中正蓝绿陈水扁
女性灵动风采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本期导读
陈水扁入狱满一年
陈水扁可能被释放
陈水扁儿子儿媳双双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