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活动的教学更具实效
2009-03-30曾健
曾 健
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教学在每门科学中逐渐渗透,能力目标要求逐渐提高。但是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探究,仍有好多教师感到茫然。那么,如何让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或者说更有效呢?
首先应该明确。探究实验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探究到今天,固然在课堂上老师们用的熟练频繁,但是,不难看到在应用的时候,多数老师要求过死,生硬机械,主要表现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结论,忽视过程;重视表面现象,忽视层次的深入,重视环节演练,忽视演练中的疑惑。因此探究的结果更多是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只是教师刻意授传的过程和结论。事实上,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家的发现不是一次实验就能成功的,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本来就是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而且失败的几率可能比科学家更大。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避免失败现象的出现。
其次,我认为教学中,可将探究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另一类是课外的探究活动。对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其实是在教师引导下的验证探究,它的特点是,结论是教师已知的而且是正确的,步骤是教师已知而且基本上是设计好了的,只要求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思维设计能按部就班的完成探究活动,得出所谓的结论,以和科学家的结论相吻合,以达到学生理解问题并获得能力的目标。这类探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有很高的要求,要学生在教师的调控之下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探究活动的导向
为了能有效地对课题进行探究,一方面通过课题的学习,明确探究目的,领会其出发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感受其成功的乐趣。这两者的主要日的都是使学生学会思考。那么,如何选择课题学习的内容,并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呢?课题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不宜太难、太泛。另外,所选择的内容要有适当的开放性,不宜太专,也不要求全。
二、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
教师将探究的情境创设得越巧妙,学生探究的动机就越强烈,探究的欲望就越高涨,探究的收获也就越大。这样就为探究性教学营造了“学生是研究者,学生似科学家”的生动活泼、并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氛围和情景。情景的创设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教师、学生讲述或交流而引入,人为创设;二是就实际问题(如实验中的难题)展开探究。
三、引导好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的方案不代表学生的方案,但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性方案,为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引导,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坚持把指导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不要干预和指挥学生的探究,只有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明显偏差和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习惯了的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个环节可能是整堂课的核心,时间也可能占据整堂课时间的一半以上,但是,也正在这一环节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往往同时得以体现,这一环节的实施,完全决定教学目标是否能顺利完成。也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教师放不开,放不下,使探究过程显的过硬,过死而条文化,教师直接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填鸭式的完成,这一现象司空见惯。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上一环节中,教师就应该在备课上下功夫,找到诱导的方法和途径,在诱导的策略上找到突破口,诱导学生能设计出方案,能找到实验方法,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探究。指导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好阶段性探究任务,督促他们根据事实认真填写探究活动记录表中的有关内容,当学生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难以实施时,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参与探究活动,成为他们小组的一员,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指导好方案实施的交流总结
交流是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在交流时,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察方式,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疑义,这些都可以作为问题展示给学生的,有些问题可能对我们来说正是要解决的,但是有些问题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甚至是歪曲了的现象,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忽略问题的出现,要找到解决的方案,或者有些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这样的师生互动可能让学生终生难忘。所以不怕有问题,怕的是老师忽略掩盖问题,虽然教学有时进度被打乱,甚至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更何况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
对于课外的探究活动,完全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兴趣。课外本就是学生自己的时间,但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带给学生无穷的魅力,其魅力之一就在于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去研究有关的问题,课堂上兴趣固然重要,但是毕竟课堂的知识框架是死的,优秀的教师之不同就在于把僵硬的框架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把僵硬的东西复原并使之更富有生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的探究时间,开放实验室。课堂上不成功的实验,或者对实验有疑义的问题,或者不同的实验做法,或者与课本上见解不同的地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可挪到这个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完全允许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教师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改进实验方法,解释失败原因,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的实验,有可能用不到考试中去,但是很可能为他以后从事某种重要的课题研究鉴定基础,他的这次不经意的发现,很可能推翻科学领域中某个大科学家的学术地位。
2.教师要学会启发式诱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学会引导,事实大多数的发明和专利都上在生活中完成的,而不是在课堂上实现的。但是学生的这种探究完全来由学生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比如学习电和磁后,小电动机的制作,各种发电现象的探究,都可以诱发学生在家庭中探究。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了解,善于鼓励,善于表扬,善于总结。
所以,探究活动中教师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不要怕学生走入弯路,我们的探究活动可能会培养一个小牛顿,也可能会扼杀一个科学家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