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赵国之“痛” 凭吊长平古战场
2009-03-29何维强
何维强
在山西省长治市以南约5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小城——高平市(古称长平,今属晋城市),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长平之战”。正是这次战争,使“长平”二字从浩如烟海的史册中鲜活地跳跃出来,如刀一般锋利地刻在了赵国的“记忆”中。
“长平”是赵国的“滑铁卢”。
绕不开的“隐痛”
几年前,第一次踏进高平,当时并未把脚下的这块大地与邯郸作太多的联系。虽然从长治市进人高平地界不久,国道旁就有一个蓝色地名标志牌,上写“长平”二字,但当这二字在眼前出现,我脑中也仅仅是念头一闪:这难道和战国时“长平之战”有关吗?
从那一刻起,作为一个邯郸人的我,便觉得高平这块远离邯郸的土地与邯郸、与我有了那么近的心之距离。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又多次到过高平,也知道了越来越多的高平境内的地名与那次大战有关,但我却始终未涉足这些传说的古战场遗址中。这是邯郸人内心之“隐痛”吗?也许不是,但我当时确实不想踏入那些埋葬着40万赵军降卒的古战场,仿佛不愿惊扰那些赵国的亡灵。
几年后,去探访“长平之战”古战场的愿望却一天天强烈起来,那些与这次战争有关的村庄不时地出现在我脑中,康营、长平、永录、箭头、三军、弃甲院、三甲、谷口、赵庄……我知道,凭吊长平古战场之行,其实就是一次触动赵国“隐痛”之旅。
历史选择了“长平”
自古以来,由东南方向进入山西有“太行八径”之说,邯郸往上党则是一径,就是今309国道的路径,即从武安、涉县经山西黎城进入上党。而涉县到黎城又是太行山的高山峻岭,此地在山西一侧叫“东阳关”,古今都是军事要冲。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高平三面环山,丹河(水)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有50多处。
长平之战距今已经20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有人到这里游览凭吊,感慨抒怀。唐玄宗曾经到过长平谷口,看到头颅如山,白骨遍野,便下令全部掩埋,又建了一座庙宇祭祀,庙名叫做“骷髅庙”。唐代大诗人李贺做过一首《长平箭头歌》,其中有“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的诗句。在箭头、永录、谷口……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2000多年前那场大战的风云,今天在高平的上空仿佛仍依稀可见……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先后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一片土地掠为己有。韩国的上党郡(今长治市)郡首冯亭不愿降秦,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园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派赵胜领5万赵军接受上党。因上党居高临下,离东面的邯郸仅180多公里,上党成了赵国西部的天然屏障。
上党被赵国所纳引起秦国的震怒,秦王派左庶长王龅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也同时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余毫无进展。面对困难的战局,秦昭襄王使用反间计,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这一撤一换,使秦赵之间的战略态势陡然有利于秦国。
在赵王换将后,秦国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龅指挥秦军。白起为中国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率秦军攻韩击魏,远慑荆楚,兵锋所向,各国披靡。
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且调换了部队将领。秦军按照白起的诈败将令,连续打了几个败仗,往长平、围城一带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倾巢而出,在攻击到王降、王何、谷口一带秦军纵深营垒时,遇到顽强抵抗。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20多公里。
白起见赵括中计,便包抄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断绝赵军粮道和援兵,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金门镇(今高平店上)等战略要点,并将赵军一断为二。在战事急速恶化中,赵军仓促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但赵国此时政治、外交无能,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慑于强秦之威不能驰援。
深秋将近,赵军被围困46天后,断粮已达月余,军心动摇。局势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但都未能奏效。赵括孤注一掷,骑马赤膊上阵,突围到该村以西l公里的谷口,秦军强弩齐发,赵括被乱箭射死。赵括身中十余箭,犹呼叫战士奋力向前。领军大将战死,赵军伤病饿赢,无力再战,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被分割成若干集团,分别遭到秦军的射杀并坑埋,长平地区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赵军中只有240名15岁左右的士兵被秦军放归了赵国,其意是让这些人归赵后散布秦国之威。
从此,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
直面赵国之“痛”
20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盔甲盾牌早已不堪一击,弓箭刀戈也失去了锐气,但这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岂是几行文字就能说清。历史对这场战争最简约的概括成了四个字——纸上谈兵,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深深地刺痛了赵国的“心”,每个字凝附着的10万阴魂也成了赵国永久的“痛”。
今天在邯郸,我们似乎更愿谈起“胡服骑射”、“将相和”、“毛遂自荐”一类脍炙人口的故事,长平之战的赵国之“痛”,更多的邯郸人好像从感情上不愿意触动。
历史就是历史,面对“长平之战”的古战场,我们除了一声叹息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也愿更多的赵国后人——今天的邯郸人,有勇气直面赵国之“痛”,去深思、去感受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