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祭奠:寻找抗战中的空军英烈
2009-03-27白伟志
白伟志
2008年5月26日,在南京紫金山北麓,来自广东的莫家五口人,站在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前,献上了一束百合花,默默地站了很久。
这里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沿石阶而上,最高处是一组碑群,叫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主碑形似飞机两翼,周围呈扇形排列着30块黑色花岗岩副碑,宛若战斗机群纵横有序的编队。副碑上清晰地刻着3304个逝者的名字,他们全部是牺牲于二战之中、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而血染长空的空军英烈。而莫家人祭奠的主角,也是其中一员。石碑上刻着他简单的信息:莫仲荣,中尉,广东番禺,一九一八年一月十四日——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70年前的别离
1938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次年,24岁的香港敦梅中学英文教员莫赞龙不顾家人的反对,更名莫仲荣,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不足两岁的儿子,北上参军,进入黄埔分校第12期。
现存资料关于莫仲荣的记录极少:进入黄埔军校后不久,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空军官校;1941年,经过层层选拔与测试,又人选中国空军第一批赴美受训的49人名单之中。而在第一批之后,相继有五批共计300余名空军官校学员赴美国和印度接受了严格甚至严酷的飞行训练。回国之后,随即被编入由美国人陈纳德领导的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团”,成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的最核心力量,也是立下卓越战功的“飞虎队”的中坚力量。从1941年至1945年,中美空军混合团共击落和炸毁日军飞机2600多架,击沉击毁敌舰44艘,击毙日军66700人。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开辟飞越喜马拉雅支脉的“驼峰航线”,运送物资73万吨、人员33477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广州光复。一天,奠仲荣的二姐收到了一封信,是弟弟写来的,日期却显示此信写于1944年。在信里,莫仲荣对二姐说:“前天我的某某战友上去了,没回来;昨天我的某某战友上去了。也没回来;今天我也要上去了,估计多半也回不来了……”
此后不久,一个陌生人来到了北山村的莫家。这位身材高大、穿着军装的周姓青年告诉莫家人,莫仲荣已经牺牲了,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此次来是送回他的遗物。莫仲荣的遗物,便是他走时带的那只小藤箱。打开来,里面装着一条小被子、一条白色围巾、一套飞行服、一顶帽子、一些外币,还有两把短剑,一把是黄埔军校的中正剑,一把是空军的佩剑,最后,是一个烈士灵牌。
50年漫漫寻亲路
出生于1936年的莫熙积,是莫仲荣的独子。对于父亲,他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1945年父亲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尚是懵懂少年的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悲恸欲绝的泪水。
他和母亲只是依稀记得,姓周的军官告诉他们,在一次飞行过程中,莫仲荣所在机队遭到日军战机的偷袭,莫仲荣驾驶的飞机机身受到重创,他本人也身受重伤,但他强忍着伤痛将飞机勉强开往基地,最后坠落在一个叫做“黄山”的地方。
事隔五十年,1994年秋天,莫熙积和妻子林张倾来到安徽黄山,寻找莫仲荣当年飞机失事的地方。两个五十多岁的人,在山里找了好几天,四处打听,也没找到一处抗日烈士墓地。失望之余,他们决定去当年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碰碰运气。
来到南京之后,他们找遍了南京档案局等诸多机构,在遭受了许多白眼与不解之后,却依旧一无所获。从南京失望而归的莫熙积和林张倾,并未放弃努力。他们在广州各档案馆四处查询,又拜托籍贯南京的同事、朋友帮忙查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但寻找莫仲荣的下落却在亲戚中延续了几代人。
2005年,一直默默搜寻舅舅信息的莫仲荣二姐的儿子陈永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一个美国空军退伍老兵的网站,那里有大量的关于“飞虎队”的信息与图片资料。一张照片跃入眼帘,瞬间让陈永安仿佛窒息:这不就是当年看到的那张照片嘛!舅舅坐在战斗机里,穿着飞行服,带着飞行帽,向着镜头微笑
照片的出现,让原本平静的莫家顿时沸腾起来。已经逐渐黯淡的寻亲之火,又在莫家人心中燃烧起来了。但除了这张照片之外,依然还是没有任何线索。
直到2008年3月的一天,莫家人找到了台湾人翟永华的个人网站,这里汇集了大量关于二战中“飞虎队”和中国空军的珍贵资料与图片。翟永华是台湾空军退伍军人协会的理事,他的父亲是当年“飞虎队”的成员,所以有着很深的“飞虎队”情结。
莫仲荣四妹的儿子黄耀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翟永华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他能帮助寻找一下莫仲荣的信息和墓冢所在地。没过几天,黄耀基便收到了翟永华的电邮,说有下落了,请和南京航空联谊会沈红联系。
沈红,54岁,她的父亲曾经参加过著名的“两航起义”。1985年,通过父亲的一位朋友,她偶然得知了“飞虎队”的传奇经历以及“飞虎队”成员后来的坎坷遭遇。出于对这些“沉默的英雄”的敬重,执着的沈红不停地收集各种有关“飞虎队”的资料,并向外人介绍。沈红多年来努力寻找和介绍“飞虎队”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支持。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王坚特意找到她,对她表达了谢意。也是在这一天,沈红才知道,在南京,几个退休老人,十多年来,也在以另一种方式默默纪念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而正是沈红和这些老人多年来不知不觉间的努力,给莫家人寻亲带来了转机。
迟到的祭奠
1994年,南京。就在寻找父亲下落的莫熙积和妻子林张倾四处奔波、碰壁、几近绝望的同时,在紫金山北麓的墓园中,一座公墓正在紧张地重新修建中。这座公墓,便是始建于1932年8月的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1986年清明节,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扫祭活动。在扫祭活动中,北京航联会会长邢海帆,这个在抗日战争与朝鲜战争中战功卓著、并在开国大典上第一个飞过天安门的功勋飞行员提出:“应该在这里有一席之地的航空英烈还有太多太多,所以应该建立一座大纪念碑,将所有英烈的名字都刻上去。”
1991年,修建此碑的建议获得批准,但“资金自筹”。筹款的重担落在了南京航空联谊会几位退休老人的身上,他们是王坚、倪洪、刘祥骐,外加一个财务会计。
为了筹集资金,几个老人豁出老脸,四处拉关系、套近乎,“磨碎了嘴皮、跑断了腿”。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另外的压力:“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为国民党立碑颂德?”即使是在台湾,有些人的腔调也是“这又是统战伎俩”。如果不是党内一些开明领导的支持,别说是建碑,就连南京航空联谊会,恐怕都成立不起来。
“我们有个共识,这些人不是为哪个党派而死的,而是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血染长空,我们做这些事情,不过是尽自己的义务罢了。”在老人们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赶在1994年7月12日开工之前筹齐了所有款项。另一方面,由北京航联会负责寻找抗日航空英烈名单的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美国和台湾资料档案的分析整理,一份3304人的名单被整理了出来。这其中,便包括莫家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莫仲荣。
2008年3月28日,受到委托的沈红第一时间想起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她立刻打电话进行查询,电话那头的回应让她欣喜若狂:莫仲荣的名字,早在1995年就已经刻在航空抗日纪念碑上了!但他牺牲的地点,是四川的梁山而非“黄山”。官方档案记录了莫仲荣牺牲的原因:1944年5月26日,莫仲荣在梁山赴安康途中因飞机故障迫降龙王庙失事殉职。而在另一份国民政府的抚恤公函中,记载莫仲荣共立下“四次战绩”。
当沈红将这个消息告诉黄耀基后,电话那头已经泣不成声……
2008年5月26自,南京紫金山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前,莫家五口,人站立了很久。莫熙积望着碑上父亲的名字沉默着;林张倾把一束百合花放在了碑前,说:“爸爸,我们来看你了……”
(选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