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经济负担的调查
2009-03-27萧登银
萧登银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地广人稀的西部农村学校出现了“校空人少、点多线长”的格局,调整学校布点成为必然,由此造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农村小学的寄宿生也随着布点调整成正比增长。陕西“21个攻坚县的寄宿学生由2004年的6.5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20万人”。在陕南的中高山区,乡镇中心小学的寄宿生比例一般都高于走读生。那么,农村小学寄宿生因就读形式的变化,新增了哪些经济负担?一般寄宿生家庭是否能承受这些负担?笔者选取了在西部地区特别是陕南贫困山区,在自然、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岚皋县四季乡作为样本,对该乡麦溪小学的寄宿生经济负担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笔者几乎走访了麦溪小学服务半径的所有村组,了解了70%寄宿生家庭的收支情况,统计了近三年来麦溪小学寄宿生的经济负担情况,分析了“一补”惠民政策的“深度和广度”,发现了因寄宿制形式变化造成的小学生家庭之间教育负担严重失衡的现象,并形成了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希望本次调查结果及有关建议,能为有关部门出台农村寄宿生补助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 调查结果
1.学生住宿的成因调查。麦溪小学属岚皋县四季乡中心小学,所在的四季乡有9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50人,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近8年来先后经历了3次布点调整,撤并了15个教学点,现在生源分别集中在麦溪小学和四季小学就读,其中麦溪小学服务于7个行政村的5000农业人口,服务半径为8公里。每平方公里47人的人口密度,决定了麦溪小学学生的就读形式以寄宿为主:全校201名小学生,有136名寄宿生,占学生总数的68%;寄宿生从家里到学校最远里程为8公里,最近里程为2公里,平均里程为3.2公里;寄宿生家与交通主干道里程最远的3.6公里,最近的1.5公里;寄宿生家庭居住海拔最高的1200米,最低的700米;为方便学生就读,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全校寄宿生均实行周日上学和周五放学家长接送、其余时间全由学校监管的制度。
2.寄宿学生经济负担情况调查。笔者查阅了麦溪小学寄宿生近三年来的伙食收支账目,以2008年秋季开学寄宿生经济负担为例说明。调查显示:一名寄宿生学期总负担为750元。其中:住宿费90元(学校收取,用于宿舍设备添置和维修)、生均交通费110元(学生自行支付)、伙食费550元(由110元早点费、340元每日两顿正餐费、每周星期三的一顿大肉加餐费和100元炊事员工资构成)。麦溪小学寄宿生伙食费除食堂饭菜加工工资进入成本外,采购、保管和就餐管理等工作均由学校安排教师完成,不计入生活成本。学校所在县教育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学校代办费实行严格的成本监审,本着“不得盈利、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全程动态管理。
3.寄宿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经过对110名寄宿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被调查家庭因其孩子实行寄宿制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超乎调查者的想象。2007年底四季乡年报统计显示:该乡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80元。但是,政府统计的收入口径,与农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货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以四季乡茶棚村郑久凤家庭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郑久凤全家四口人,系一母带三子的家庭。2004年9月,其夫杨存友在河南矿难中身亡。大女儿在县城一家餐馆打工,还有两个孩子分别就读初中和小学。郑久凤以种养为业,支撑着这个家。2007年其家庭全年收入为:收获各类粮食折主粮1500公斤,折合2100元;自产畜禽肉150公斤,折合3600元;自产蔬菜2000公斤,折合1200元;生产并出售鲜蘑芋500公斤收入900元;孩子打工收入5000元。按政府的统计口径,郑久凤家庭全年收入为12800元,人均收入3200元,远远高于全乡人均收入1980元。但这12800元中,真正货币形态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卖蘑芋款和打工两笔5900元,其余的农产品仅能维持日常生产和家人生活的需要,无剩余产品变现。千百年来,贫困山区农民“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短期内还无法有大的改变。虽然政府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受制于资金、技术、规模、市场等多种因素,真正让农民口袋里有钱尚待时日。该年郑久凤家庭的支出为:购买籽种、农药、化肥、农具和畜禽幼仔等生产性费用为2100元;一个初中生、一个小学生上学支出4000元,全年货币性支付6100元,收支相抵缺额200元。也就是说,像郑久凤这样的在山区农村还算较好的家庭,即使在无重大疾病、无大型家庭建设、老小终年不添置服装、不参与礼尚往来的情况下,全年收入都很难满足生产生活和孩子上学费用的支出。正是由于这种收支矛盾,“吃饭靠种养、用钱靠打工”便成了贫困山区农民家庭典型的经济结构特征。正因为如此,包括郑久凤丈夫在内的许多山区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背乡离井、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矿井作业。在震惊全国的2002年山西省繁峙县“6·22”矿难中,仅茶棚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子,一次竟有6名青壮年家长遇难,他们给子女换来的是仅仅5万元的骨灰钱。
4.“一补”惠民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让农村寄宿生家庭看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希望。然而,这项惠民政策的普及程度,在麦溪小学显得“僧多粥少”:全校136名寄宿生,只有20名学生享受生活补助,仅占寄宿生的15%,加之相对普遍困难的寄宿生家庭来说,“贫困家庭寄宿生”的界定还相当困难。就岚皋全县而言,2008年上半年全县寄宿小学生生活补助名额为594人,不足全县实际寄宿生的15%,用“杯水车薪”来形容补助范围之小再恰当不过。
5.走读变寄宿产生的深层矛盾透视。调整学校布点,兴办寄宿制学校,无疑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实行“两免一补”后,走读生享受到了几乎全免费的义务教育,而寄宿生则每年新增出1500元的经济负担。相对于走读生来说,寄宿生家庭生存生产条件本来就相对落后,于是便出现了在贫困山区“最贫困的家庭是教育负担最重的家庭”的不正常现象,造成了学生家庭之间的教育负担失衡,这极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调查建议
根据调查所显现出来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寄宿生的经济负担,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大政,应列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请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时考虑如下建议。
1.对贫困山区寄宿生生活补助实行全覆盖。
2.客观准确测算寄宿生的实际经济负担:如伙食费、饭菜加工工资、住宿费、洗浴费、取暖费、上下学往返交通费等等。
3.建立从中央到学校的资金管理信息直通车,像公安部门对公民进行身份管理一样,随时可以核查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4.生活补助费实行国家全额承担,克服过去部分项目资金名义由“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但常因地方财政困难,无法落实配套资金而造成项目功能削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