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不妨向学生“示弱”
2009-03-27刘宝山
刘宝山
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滋生在双方互动频繁的课堂教学中。其表现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等诸多顽皮、恶劣表现而大为恼火,大耍“权威”,或者怒斥之,或者愤而推之教室之外,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严重现象;受“委屈”的学生或者“我行我素”,或者“不予配合”,或者“据理力争”,师生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出现“火药味”。究其原因为育人者常常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心只想着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绝对权威”,却丝毫不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此时就要求育人者在课堂上不仅需要精通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学会向学生“示弱”。
课上育人者不妨转变身份,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示弱”,让课堂活动中多一些“学生在上”、多一些“学生强人”。首先,育人者要对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学生“大胆示弱”。毕竟他们是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时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佳体现者。尽管他们锋芒毕露,成了课堂里的“主角”,也应向他们“示弱”,主动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威严”,给予他们赞许的眼光、佩服的话语、肯定的掌声、表扬的手势,引导他们在一种兴奋的、自信的状态下以“强者的大脑”去思考,以“强者的眼光”去看待,以“强者的情感”去体验,以“强者的兴趣”去爱好并充分投入到自己设计的教育教学训练活动中去。其次,育人者在课堂上还应对爱出洋相、经常走神的,甚至影响课堂秩序的“另类”学生“大声示弱”。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时期,性格、情绪、心理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许多差异,在课堂上有时会无法按照老师设计的“编程”去“执行”。因此,出现不和谐的课堂现象,甚至是“对台戏”、“恶作剧”,在育人者眼中也都应是课堂上一种别样的“风景”。教师就应该学会通过自己的“大声示弱”去“欣赏”: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规矩;多一些风趣,少一些呆板;多一些提醒,少一些对抗;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让他们在老师的“示弱”中领略到宽容的魅力、教育的魅力,从而避免逆反心理的滋生。再者,育人者在课堂上还应对沉默不语、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学生“悄悄示弱”。这些学生也是思维极其活跃、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孩子,不是不渴求别人羡慕的眼光,可能他们受到过某些挫折;不是不期盼老师的垂青,可能他们受到过某些创伤;不是他们不想展示自身独特的风采,可能是某一次或者某一方面的因素让他们一直被自卑折磨。通过育人者“悄悄示弱”,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唤醒他们沉睡的自信心,不断克服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进取心不足的弱点,并促使他们一点点、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彼岸。
育人者只有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向学生“示弱”,注意到在不同的教育教学环节上向学生“示弱”,通过自己的“示弱”使课堂教学完整、顺利、轻松地展开,并在自己的“示弱”中充分展示师爱宽容的广度和为师人格的深度。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活泼、幽默、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