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需有新心思路
2009-03-27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一夜之间倒闭的制追企业引人关注,但透过那些背起行囊返乡或重觅归宿的打工者的背影,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两亿多农民放弃种粮的旧业和每年以千万数量增加的人口;频发的自然灾害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显然已经难以保障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那么这个矛盾如何破解?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促其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朝阳产业,这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最终诉求。
要把传统的农业变成朝阳产业,必须借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追求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管理。这就要求农业发展,从头到脚都要有科学技术的武装。
但是,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软肋。并不是说我们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是这些研究和创新成果缺乏有效的推广、扩散和应用途径,难以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当务之急,是革除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弊病,创新一条有效的推广体系。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我们以为,农业科技推广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呼吁科学家面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同时,更要创新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技术入股,与农业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推动。让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干头也要有赚头。
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结合,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效益,而且符合现代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受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使技术拥有者和推广者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与农业生产者分享创新成果、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业过程的利益示范效应。我们每年有数万农业院校毕业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农业产业的前景和钱景,如果他们能够投身到农业创业中来,开展技术推广,形成自己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本身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他们的加入,必然改变农业生产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加速农业科技的扩散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只有真正迈向农业现代化之路,我们方可说,我们的农业拥有了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不用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