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代诗词言别名句

2009-03-27马兴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拟人红叶景色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出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荆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见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另外,也可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王夫之《董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诗经·采薇》篇写被征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杨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离乡背井,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别恨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反衬手法还可用来渲染叙别。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唱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绝调,高适在《别董大》中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妙词。前者在唐代就谱成乐曲,成为临别时反复弹唱之词,又叫《阳关三叠》。后者也是历来被引作送别抒怀的佳句。但二者的叙别却又不尽相同。王维送别友人,叹知己分手,故人难得,惜别之情依依不舍;而高适却劝慰友人无须留恋故人,朋友满天下,送别之语豪气勃勃。如果按本篇前面所谈三种叙别调子来看,王句偏于哀惋,而高词可算豪放。王维哀惋的叙别情怀,却以乐景衬之,诗的前两句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王维与高适可谓是用反衬手法的圣手。

以景写情之外,更有移情写景的写法,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离别而动情,使别意更浓。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深为人们所叹服。同时这首绝句开首两句“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也精妙之至,以秋雨连江、烟雨空蒙的景色,渲染出凄清的气氛,既没有写夜晚的叙别,也没有写天明送友人依依不舍的场面,只写雨后晨雾中孤独的远山,不直说人孤,而说山孤,正是以山之孤反衬人之孤。诗人把离别之情移到客观景物中去,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样的手法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类似的佳笔。其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联,不说作者送友人是别情依依,却说着“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遍地的绿草充满了浓厚的别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把别情表达得委婉而含蓄。总之,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一体了。

以景抒情的衬托与拟人手法,往往是兼而用之的。上面所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二者兼而有之。再如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是叙别中用多种写法写景,使情景交融一体的名句。开头从景物写起,用景物衬托出离恨。作者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张生与莺莺的话别作了铺垫。接着再用一问一答的句式,写出了满川的红叶来。这虽也是写景,但却用拟人、联想等写法,把离愁别恨注入景物之中,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试想,如果不是从离人眼中看,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杜牧就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词。但在离人看来,红叶不但不像美好的春花,而且也不是经霜的秋叶,倒是点点斑斑的血和泪。这样写把强烈的离恨注入到景物之中去了。文中一个“染”字,一个“醉”字同时并用,既写出了神态,又写出了颜色,串起了许许多多的联想,并使枫叶人格化了,浸透了浓烈的别恨离愁,真是以景写情精妙绝伦之笔。

马兴珍,教师,现居河北河间。

猜你喜欢

拟人红叶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