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2009-03-27尹小燕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说话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内容之一,说话与听话、阅读、写作的训练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腿”。有效的说话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带动听、读、写能力的提高。在高中阶段,老师必须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使学生从怕说话变为想说话、会说话。
一.开展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1、重视语文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的口头表达高社交化,即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使人感到动听;高效率化,即语言清晰、简洁、易懂;高信息化,即讲话准确、有条理,符合语言规范。可以说,是社会需要将加强口头表达训练提到教学重要位置上来的。加强语文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2、科学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语文能力中,“说”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对“听”、“读”、“写”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首先有助于听话能力的提高,说时,要注意听话者的反应,以便调整自己的话语,也要通过监听自己的话语去获得反馈,因此,说话时就伴着听,也就锻炼了听的能力。其次“说”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语言学家认为,阅读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语的理解,所以,说话训练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此外围绕课文的朗读、复述、讨论、问答等口头表达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还提高了阅读理解力。最后,“说”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说”是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写”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二者是相通的,也是互相促进的。
二、新课程对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要求以及对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现状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要求如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同样,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对口语交际作了类似的要求:自信地表达,文明得体地交流,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演讲和辩论能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些要求既是时代发展对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已成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按许多教师的理解,“口头表达”是幼儿班的讲故事,初中的复述,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加上高中课时紧张,高中阶段已无须针对“口头表达”加强训练。可实际上,现今高中学生“说”的能力低下,平时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一到话题正规的“口头表达”时间则是辞不达意或缄口不语。尤其是在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极大,而平常学生的交谈多用方言的情况下,这种“笨嘴舌拙”的现象更是普遍。再者,由于语文教学中对这个重要环节的忽视,许多同学更是不敢说也不知道怎么说。现状可谓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来自老师的,来自学生的。
来自老师的原因:1、高考语文对口语表达的考查太少,虽然近年来在高考命题中做了些探索,然而,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远非考试所能充分体现。而高考又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的重视不够就不足为奇了;2、口语交际虽然被列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三大内容之一,可教材对口语交际的指导却很少,而且集中在前三册的课本中。纵观这些指导,大多是理论上的阐述和要求,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实施;3、再一个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长期对口语的忽视,在口语表达上能做到流畅、清晰并富于感染力的并不多,因而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
来自学生的:首先是心理因素。传统的、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套上精神枷锁,在课堂上学生不敢寻求独立性,不敢向教师提出冒尖的问题打破平静的课堂教学气氛;讲授教学法从心理上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讲授的时间越长,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表达的时间也越长;学生课堂中的挫败体验,增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种种原因,让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变得不敢说了。其次是能力因素。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一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不像书面语言表达时那样可以再三斟酌、反复修改,所以口语的表达更要求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长期以来的“重读写,轻听说”让许多学生变得不会说。
三、加强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渴望表现自己。他们思想开放、生性活跃,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基本的心态来创设口头表达的情境,唤醒学生表达的表现欲、表达欲,提高“说”的积极性。口语训练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想让学生站起来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了解学生最敏感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弄清学生的心理和爱好,并以此来出题。比如,设置这样的说话题目:“我看郭敬明”、“我听周杰伦的歌”、“我眼中最有特点的同学”、“我最想……”这些正是他们平常最爱讨论、争议的,带有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学生的兴趣高涨。但是,切不可一味迎合学生的胃口,必须注意选题的教育意义,如可就“忠厚就是傻吗”、“家长该不该‘干涉孩子的‘自由”等话题进行辩论,也可以“我们该为父母做点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潇洒”为题展开讨论或演讲,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障碍让学生变得不敢说,严重阻碍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锻炼。针对现状,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学生心理障碍:(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自由宽松,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就在全班提出了“五允许”的口头表达训练方针: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允许保留。(2)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口语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课堂组织方式,增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活动时间。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通过平等的对话学习课文,锻炼口头表达能力。(3)鼓励性原则应成为贯穿口头表达训练始终的原则,对学生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便是有的学生说得确实不好,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们的进步。
3、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口头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头表达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思维的训练。
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必须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还要重视即兴说话训练。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极其清晰的思维。因此,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比如在课前演讲时,我要求讲稿提前一周交给我,我们一起对讲稿进行修改,使语言规范、通顺、口语化、易于表达有感召力,提前三天试讲给我听,在听时指导学生剔除口语杂质,提前一天再讲给我听,指导表达技巧,等到第三遍脱稿讲给学生听时,就已是很熟练的了,既达到了脱稿的目的,又减轻了焦虑,很有成就感。这样的做法对即兴说话训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一定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除了观点正确、语言准确外,还要“说”清思维和推理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说清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日,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点拨与鼓励,让学生逐渐提高说的质量。
4、开展多种形式口头表达训练。
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开设专门的说话训练课,也可以在语文课上结合阅读教学、听话教学、写作教学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话法教学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口头表达训练。如每天的三分钟课前演讲,定期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不定期的课本剧表演等等。在这些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剔除学生的口语杂质,培养语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
尹小燕,教师,现居江西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