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场面描写管窥
2009-03-27陈晶晶
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这种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口技的绝妙就在于能借一口摹拟出各种不同的声响,给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读清代人林嗣环的《口技》,读者对口技者的技艺无不“以为妙绝”。其“妙绝”就在于口技者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简单的道具,加其“一口”, 惟妙惟肖地摹拟出各种声响。而仅靠这三百来字就把口技的妙绝表露得淋漓尽至,这又不能不使读者赞叹为文者的匠心!究其成功的因素,《口技》中的场面描写尤其突出。
一、鸟瞰全图、特写镜头,相互映衬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鸟瞰全图与特写镜头,相互照应,相互映衬,给读者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正面侧面,有序多姿,相得益彰
《口技》一文对口技表演的叙述和描写,不仅有条不紊,严谨有序,还表现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这一切显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是正面描写: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是侧面描写: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三、精彩场面,描摹逼真,高潮迭起
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精彩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是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夜半“犬吠”引起妇人“惊觉”,行文着一“便”字,转入详写近处四口之家卧房内传出的连锁反应的声响。妇人打哈欠、伸懒腰的响动,丈夫的“呓语”,小儿子醒来的大哭、哺乳、含乳声、大儿子“絮絮不止”声,“夫叱大儿声”。至此,文章来一概述:“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掀起文章波澜。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演出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用“妙”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二是闹而复静的情景。经过一阵喧闹,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寂然无声,而是酣睡中室内出现的情状。“夫齁声起”,点明由喧闹复归于安睡,亦即由动转静。尤其叠用两“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可以想见,此时卧室中当是一片宁静。但是,夜深人静之时,往往是鼠类放肆活动之机,偷噬食物,撞倒“盆器”以及发出“作作索索”的细微声响。“微闻”云者,最恰切地反映了宁静的微响之感,或者说是静中见动之境。又出现妇人酣睡后“梦中咳嗽”声,更加强了安睡的气氛,则又是动中显静。这里的表演,主要是突现“静”的情景,所以给人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文字节奏似乎亦比前后两段更舒缓。“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三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忽一人大呼‘火起”,声响突如其来,文字奇峰突起,恰似平地风雷,情势步步紧逼。一家人又喧闹并骚动起来了,夫妇“大呼”,“两儿齐哭”。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急难之中的情状可见。接着连用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越来越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这里,重叠使用五个“百千”,读时不仅不使人感到文字重复,而且大有增浓气氛之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此种凶猛的火势和紧迫的情状。五个“百千”交织成十种不同的声响,惊慌忙乱之境,跃然而出。再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说明在火警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没有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同时,又以四个“百”字组成两句对偶,用这种夸张手法,极写声响的复杂,盛赞口技人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犹如一场火灾就发生在眼前。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三个场景的描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真可谓场面精彩,描摹逼真,高潮迭起。
四、一“善”串珠,首尾呼应,凸现场面
《口技》一文开头部分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一个“善”字带动了全篇,仔细品味全篇无处不是“善”。宴请宾客饮酒助兴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主人却偏请口技人前来助兴。从“会宾客大宴”一句不难看出,主人的出身必定是一个富庶人家,因此可大摆宴席邀请口技人,从这一点上判断,艺人并非庸者,此处暗含一“善”。
“但闻抚尺一下,无敢哗者。”在过去艺人属于下九流。他的抚尺不是县太爷的惊堂木,响了一下为何却能声压满座?不是别的,是艺人的威名远扬使在座众人早就想一睹为快,所以“无敢哗者”,这里依然是扣住“善”字介绍。
夜阑人静,犬吠声从深巷中传出,声响虽然不太大,但把妇人惊醒,而丈夫对此丝毫不觉,过去是男耕女织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男子沉沉而睡,呓语也正说明男人未醒。由于妇人欠伸弄醒了依偎她而睡的哺乳期婴儿。小儿大啼使沉睡中的父子二人相继醒来,大儿毕竟是小孩,被小儿吵醒心中不满,因此絮絮不止。这也就惹恼了正在觉头上的父亲,所以叱大儿。
一切恢复平静,男人很快酣然入梦,妇人还要照料小儿,深更半夜困倦袭扰着妇人,也使她渐渐入睡,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因此才有老鼠出来活动。
忽一人大呼火起,这里解释了前面犬吠的原因。前面犬吠可能是起火之初火星点点引起犬吠,也可能由于放火人的行踪而引起,且不去探讨犬吠的缘由,犬吠之声定然不是无缘无故。当在夜深人静,老鼠肆无忌惮地活动的时候,“忽一人大呼火起”,从常态判断夫妻二人会被同时惊醒,但为何先表演夫起大呼?男子反应快,尤其是动作的敏捷性一定优于女子。至于着火后其它声响口技人也作了惟妙惟肖的表演。
以上说明口技人深入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声响的编辑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生活的逻辑。口技人的表演艺术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因此使众宾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一点上尤能体现口技人的“善”字。
众宾客“奋袖出臂,几欲先走”。设想“先走”的后果,必定会挤、压、碰、撞,使宴席一片狼籍,艺人本是前来助兴的,这岂不是扫兴。在这关键的时刻,抚尺一下,嘎然而止,撤屏而视使众宾客又回到现时生活中。时机的把握令人拍案叫绝,此处又一“善”。
关于开头结尾简单的道具介绍意在表现艺人之“善”,文中观众的神态描写从侧面写其“善”,以及文中正面描写模拟的声音和文中的议论部分当然也是写其“善”,此“四善”显而易见,笔者不再赘述。
综合上述全篇共有八“善”:有暗含在字里行间的,有蕴藏在生活哲理中的。仅仅三百余字巧用一“善”串珠,首尾呼应,凸现场面,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让人回味无穷的不朽篇章。从这一点上也能体味到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陈晶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