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声声慢》的凄苦之情

2009-03-27柯加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戚戚声声慢愁绪

李清照是一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词人,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她卓越超群、独树一帜。《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也是词人凄凉晚景的最真实的写照。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打击使她尝尽了亡国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些愁苦凝聚心头,无法排解。于是,词人写下了字字带血、声声含泪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凄苦之情的第一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

一开头就是“寻寻觅觅”,写出词人的精神情状。她在寻找什么,词中没有交待。这失落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词人寻找的结果是寻无所见,求无所得,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方醒,感到只是四周的“冷冷清清”。词中的“寻觅”叠成“寻寻觅觅”,是这寻寻那找找的意思。寻找的范围扩大了,次数增多了,程度加深了,就更能表现词人精神恍惚、六神无主的失落感。由于失去的东西多而珍贵,给词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空虚,也给词人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这里的“冷冷清清”既可以看成是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也可以理解成词人晚年的心境。接着这种“冷冷清清”的外在感觉渗透到词人的内心,于是凄凉、惨痛、悲切之情一齐涌来,就凝聚成了“凄凄惨惨戚戚”六个饱含血泪的叠字。在此,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她内心的凄苦、无助和无奈。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句说明了这是个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天气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在写作此词时,词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南方,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对她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人来说,气候上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她都能时时刻刻地感受到。词人经受了重重灾难的摧残、重重痛苦的折磨,不仅使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损伤,而且使她的身体更为衰弱,本来应该需要得到很好的调养和休息,但是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她想要办到这些却是非常困难的。这让词人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于是词人想到了酒,想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古代文人喜欢写风来寄托感情,李清照在这里用秋风渲染孤苦无依的愁情。词人此时面对的是愁多、风寒和心寒,三杯两盏自然难消心中的愁绪,更何况是“淡酒”,不但不能抵挡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而且更不能消去心中的愁苦。难道酒的味道就真的是那么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这一“淡”字,表明词人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这正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因而,词人便由这冷清之景生出一种悲凉、惨淡和忧戚之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这首词一开始就使人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之中,这也为全词定了一个愁苦凄凉的感情基调。

二、凄苦之情的第二个层次——“独自怎生得黑”

如果说凄苦之情的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靠触觉来引发词人内心的情感活动,那么凄苦之情的第二个层次就主要是靠视觉来引发词人内心的情感活动。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相传雁能够传递书信,因而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很普遍。同时,由于鸿雁每年秋季南迁,所以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忧伤之感。正当词人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蓦然闯入,便打破了当前的孤零死寂。但这种感觉不是喜,而是悲。秋天到了,北雁南飞返家,而词人当时正在南方避难,也是由北方到南方的,和大雁有着同样的经历,但是大雁还有家可回,可词人却无家可归。同时,李清照望着似曾相识的大雁,想起了与丈夫赵明诚新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两地相思。李清照曾在她的词《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可以当“信使”,如今“信使”尤在,“锦书”难托。李清照此时家破夫亡,即便大雁能传书,也无书信可传,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这自然更令人神伤。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也写得有声。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听起来犹如杜鹃啼血,让词人心痛、心酸、心碎!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是爱花的,但是在这残秋之季,词人所见所感的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李清照曾在《醉花阴》中吟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喜爱黄花、采摘黄花、吟诵黄花,多年来已经成为李清照夫妻生活的一部分。而今,夫妻过去生活的影子还在,但花已凋残仍无人与她共采。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有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在这里,李清照用菊花来自喻,表达自己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同时,李清照表面上写黄花憔悴,无人怜爱,实际上是双关语,喻示自己韶华已去,青春不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到这里,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对花自怜,不禁又黯然神伤。

在愁绪满怀、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接着写道:“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急风、淡酒、过雁、黄花这些词人所见所感的事物都是使人伤心之景物,更何况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所以词人只盼天黑,好让这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都淹没在这沉沉夜幕之中。其实,在这样的境地里,独自一个人怎么能熬到天色暗下去呢?词人凄苦难耐的景象便跃然纸上。

三、凄苦之情的第三个层次——“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孤单寂寞地守着窗子,忍受时间的慢慢消逝,好容易等到了黄昏,本以为视觉休息了就可以减轻心中的凄苦之情,可是随之而来的听觉却增加了干扰,让词人的愁苦之情无法得以解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秋雨”是我国古代文人写愁的传统手法。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就不免使人顿生凄凉之感。特别是词人对“点点滴滴”四叠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绵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正如温庭筠《更漏子》所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这里虽然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词人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点点,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词人的心扉。莫名的情状,无端的思绪,时隐时显,时起时伏,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没来由地缠绕在词人的心头,简直让词人不能自抑!

无休无止的细雨滴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滴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而且愈滴愈深,愈深愈愁,以至于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于是,她那凄哀欲绝的心弦终于奏出了绝望的声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词人凄苦的哀愁,然而词人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武陵春》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这是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心中浓重的哀愁。这种手法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比之下,就连李煜《虞美人》中写到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煜的愁还可以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也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通篇是愁,然而词人对这一愁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由触觉写到视觉,又由视觉写到听觉,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到最后才用反诘口吻“怎一个愁字了得”,把人的忧思愁绪推上了高峰。

综观全词,李清照在这不到一百字的篇幅内将词人南渡后多种不幸遭遇而导致的零乱悲凉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心弦震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词人把个体的愁苦与忧国忧民的深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它倾诉出了词人人生的悲苦凄凉,它呼号出了国破家亡的忧愁惨痛,它流露出了词人特有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之情的词,是一曲发自词人灵魂深处的千古绝唱!

柯加瑜,湖北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戚戚声声慢愁绪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春夜有寄
声声慢
当吃货成为孕妈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回 荡
一阙诗词 万里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