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美

2009-03-27王玉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语文

画面一:课堂上一位教师正在讲授《七根火柴》,当读到无名战士一根一根慢慢数火柴,把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并用尽最后力量将手臂指向前方的时候,竟有学生掩口而笑……

画面二:课堂上一位老师讲完《鱼我所欲也》之后,让同学讨论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学生一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觉得什么也没生命重要,孟子的观点早过时了!”学生二:“‘义很抽象,而生命是活生生的,为了‘义而舍弃了生命,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画面三:一位老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分析篇章结构、每幅春之图的特点,学生呢,有的恹恹欲睡,有的茫然四顾,有的窃窃私语,课堂气氛沉闷无比!

这三幅画均来自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我的想象和杜撰。这种没有学生情感活动的课堂、学生不“心”动的课堂,有什么美感可言?我们相当多的学生是伴随着卡通节目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他们可能非常熟悉数字化的电脑程序,精神世界却荒芜一片,甚至非常冷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只重视认知活动,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把学生的情感活动看得可无可有。这种倾向产生原因在于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学生情感的培养的时效性不显著(受只贪图眼前利益的思想支配),这是应试教育思想留下的残痕,是一种错误倾向。

首先,从学科特点上看。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始终是语文教学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实质也就是“文”与“道”的统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教授曾经概略地诠释过文科教育的特点,他认为,文科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工具,但它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他特别的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既是一种客观的表现,又是一种主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里斯特认为:认知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纯情感,他把这叫作“认知——情感互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也看到,在学生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实践证明了,要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就要在教学中增强情感的因素。情感在营造氛围,创造教学形式美、教学内容美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就洒在土壤里”(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心动,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的效果。

下面是我实现课堂语文教学情感美的几点尝试:

一、引发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一种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境界里获得知识。

我在讲授《祖父·后园·我》一文时,开头是这样设计的: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生活又是难忘的,你的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乐事。快乐、幸福、温馨写在每个同学的脸上,而后,学生、老师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达到共鸣。在讲授《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录音,日寇蹂躏中国人民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堂上洋溢着爱国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美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也就是说,激昂处要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处义正词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大声朗读。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的。”可见,教师投入的朗读感染熏陶了学生,对学生影响之深。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加强学生对情感氛围的体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最后一课》结尾写韩麦尔先生有力地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并在宣布散学的同时转身而去。这时韩麦尔先生思绪万千,难以言表。我在讲授这部分时,反复范读此段,朗读时而轻缓,时而重急;时而一字一顿,充满激情,铿锵有力,时而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这样的“美读”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心”动,进入了角色,体会出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体会出了作者的悲壮情感。

三、情讲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涵着奔腾的感情激流。好的文章大都是情动而辞发。

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须先“入情”,只有深刻地感动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动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走进作品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对信念的追求;能体会到感天动地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奋争……教师就是要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这同时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没有感染作用,站在讲台上毫无表情的“背台词”,或重复那些死板单调贫乏的说教式语言,学生听了如同催眠曲,索然无味,必然失去听课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感情充沛,使理寓于文情之中,以情动人,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学习热情就会高涨,从而把学习看作乐事,学而忘倦。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再现生活的画面,把学生好像带到繁花似锦、春满人间的大自然,使他们听得入神,学得有趣。

四、升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即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发学生联想,语文教学的联想空间是相当广阔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如讲到《谈骨气》一文,我引导学生联想“骨气”方面的名言警句,如“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联想古今中外“有骨气”的事例,联想身边“有骨气”的事例等。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受到熏陶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而美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只有至诚的性情,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让学生“心”动,去感知这千姿百态的美。

王玉凤,教师,现居山东蓬莱。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