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解读需辨体

2009-03-27徐曼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体创造性文本

新课程标准中“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提出,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消解了教参的话语权霸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否定长期以来的假对话的现象,是“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而且“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也很快在接受美学等西方文学和教育学理论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撑,使得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坚定不移的实施这一思想。语文课堂较多地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对文章的解读出现多元化,学生大胆地向教参、教师和专家挑战,体现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然而“泛解读”现象随之出现:读《阿Q正传》,得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阿Q的乐观精神;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破坏环保、思想僵化;读《背影》,批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荷塘月色》,想象主人公“我”有着婚外恋的苦恼;读《孔雀东南飞》,认为婆婆怕自己家里穷,耽误了刘兰芝的前途,而施了苦肉计逼走刘兰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超越了文本既定的框架,完全否定了作者通过调控语言、从材料本身生发的相对稳定的意义。而在阅读指导中,一些教师一味地从“创新”、“独特”等角度给学生以肯定,这种不辨文体的情况使文本理解出现了盲目性和偏差。

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一文,讲述的是:在抗战期间,从上海逃难到西南后方的吴太太家,女仆李嫂不慎将女主人的花瓶打碎了,吴太太责令李嫂赔偿花瓶的三块钱国币,并且在李嫂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让她以铺盖作抵押,否则就交送给警察,吴太太的举动引起了同住一院的学生杨长雄的义愤,两人发生口角,一怒之下,杨长雄打破了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在笔者所听的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者指导学生进行了精彩对话的分角色朗读后,组织学生对人物展开评价,经过激烈的讨论,一位同学很有个性地提出:李嫂不值得同情,吴太太也不该遭到谴责,因为李嫂打碎人的东西就该赔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有其他学生支持这一说法,认为吴太太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杨长雄多管闲事,侵犯他人自由。将至课尾,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吴太太应是被同情的人,授课教师对于这样的解读和情感倾向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而以“敢于创新”给与学生高度评价。

文体,指的是文章的构成体制及其规格与样式。它作为某种历史内容的长久积淀的生成物,具有相对的稳恒性和一定的品格与形态特征。文体规范着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正如英国特伦斯·霍克斯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所说:“写在书籍封面上的‘小说、‘诗歌、‘悲剧这些标明体裁的词,把我们对它的阅读‘纳入规划,减少了它的复杂性,或确切的说,给它以可知的形式,使我们严格地按照它的原意来‘阅读,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允许整齐划一和错综复杂的现象出现。”文本的阅读因文体而异,文本主题、结构、语言会因文体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文体对阅读有着先导作用。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教学参考里有这样一段分析:这封书信也是一篇出色的议论文。他(苏辙)继承了孟轲、曹丕、刘勰、韩愈以来的传统观点,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全文围绕着这个观点,论证严谨,陈词委婉,恭敬而不谄媚,向韩太尉缕缕陈述,入情入理地表达了他要求见韩太尉的心愿。

教材编写者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放大了其中出现的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而忽视了文本的主体文体——书信的特征。这是一封苏辙写给韩太尉希望得到这位政界要人的青睐的信,这种文体的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自我介绍、表达对对方的仰慕、提出求见的请求。文章的中心是提出求见的请求,前面的自我介绍、表达对对方的仰慕目的都是直指“见”的目的。在自我介绍中,为了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彰显,写信人会对当时一些文学和社会现象谈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中关于“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正是显示苏辙对文章和文章与个人品德关系的个人见解,它是一个鲜明的观点,然而不是中心论点,文章更非“围绕这个观点,论证严谨,陈词委婉”,说到底是隶属于文章结构中“自我介绍”的那一部分。《古文笔法百篇》认为:“本文‘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前面大量的篇幅谈养气和增广阅历对文学创作的先决作用,后人也津津乐道这篇文章提出的‘文气说这一文学理论文体。但韩琦并非文学家,本文中心命意不在此。” 王拾遗、唐骥的这种分析,中肯也恰当地对这篇文章特殊的结构特征予以评述。教参分析的前后出现了抵牾,使得对文章的结构、主旨的指导出现混乱,让人迷惑不解。

又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所教课文选自《孟子》,《孟子》等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是说理形象生动,文中喜欢用故事、寓言等形式来表达主张观点,而《齐人有一妻一妾》就是一篇寓言。寓言的文体特征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表现主旨,行文中会用夸张、借喻、比拟等表现手法。阅读寓言不应将阅读目标放在辨别故事的真伪,而应在寓意的理解上。就像在阅读《狐狸和乌鸦》、《羊和狼》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时,没有人会去追问动物为什么会说话、为什么会有思想等问题。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大的功夫展开讨论,孟子是用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即使用动物的故事来说明道理,你也不能说它不合生活的逻辑、缺乏真实性。

在阅读中,理解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还原性的理解,即理解作者在作品传递的重要信息;一是创造性理解,即在解释作品的字面意义后生发出的作者也未曾料到的新的意义。在阅读中使用哪一种理解方式解读文本,取决于文体类别。普通文章,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章,最基本的特征是“真实”,无论是说明事物、论证事理,还是记述人物、报道事件,作者都要用真实的材料、合理的推断去传达准确的信息,尽可能的减少使用主观性的描绘而用客观性的陈述,这种文体特色限制着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脱离作者本意的想象与创造,规定着阅读者无需在文义上深入挖掘,只需还原并准确把握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文学文体还将情感寄寓于作品所虚构的艺术世界之中,在景象、物象、世象中由景、物、人去间接演绎,阅读时读者要在认读时借助想象在自己心中翻译作者要描绘的景、物、人。文学语言除了是被词、词组、句子、段落直接呈现的明确的意义之外,文学文体还有超越所指的意义——作品间接表现出来的不受词典意义限制的意义,即“言外之意”,因此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结构机制,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点的图式结构,未定点要读者去确定,空白要读者去填补,读者理解时要调动自己的个人背景和时代、民族背景去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它允许读者进行创造性的理解。然而,这种创造性是有限定的创造,这个“创造性理解”要受限于文本既定的框架,不能忽略文本给予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文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与段的具体意义。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创造性阅读显然应是在文本整个语境下的创造性阅读,是文体结构限制下的创造性阅读。《项链》中玛蒂尔德是怎样一个形象?爱慕虚荣而罪有应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然而作品却让她在还债的十年里坚定、诚实、自信,在叙述的语气中有着对她的敬佩之情;是命运操纵下的不幸的玩偶?作品却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她内心对享乐的狂热的幻想。文本模糊不定对人物情感的倾向,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产生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理解的多样性,但这多样性又不可能超越玛蒂尔德的基础性格理解成为祥林嫂。

像《三块钱国币》一文,它的作者丁西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喜剧作家,他的剧作受英国近代喜剧的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而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是幽默与机智相连,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三块钱国币》的体裁是独幕喜剧。喜剧以讽刺、嘲弄的方式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人物性格中的缺点进行批判,也就是说以生活中否定事物为对象,以嘲笑、鞭挞丑现象为重点。而该剧中人物对白所表现的人物个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吴太太语言凌厉,说理刁钻,在警察面前对李嫂的一番话更是显得刻薄不近人情;杨长雄的语言有很浓的书生气,说话锋芒毕露、充满正义感。戏剧中对人物塑造最有力的表现方法就是对白,这些对白不是无意义的装饰,而是理解人物的通途。综合这一篇作品的文体特征,包括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体裁、作品的语言,笔者所听公开课上生发的“创造性”阅读理解是对作品的误读,而且这种误读将模糊学生的是非观,造成学生情感和道德取向与真、善、美的偏离,消解了语文教学人文熏陶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进行开放式教学前,就应该有着文体意识,以备在学生对文本多元理解时出现谬误,有效地进行指导。

高中新课标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表述:“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这些都表明了新课标关注文体的立场,忽略文体、脱离文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对新课标的错解,语文阅读中有效地理解文本需要辨别文体。

徐曼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文体创造性文本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