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2009-03-27张秋香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而读写能力的培养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读中学写,写时求读,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互为基础,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相辅相成。但教师由于受读、写测验比分的制约,又加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常把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放在从服位置,阅读教学占领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大半,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常表现出盲目性与随意性,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写作知识,对作文感到厌倦与恐惧,对语文学习感到索然无味。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入手。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优化写作心理,增强写作信心。
如上所说,不当的写作指导会使学生产生恐惧与厌倦心理,它是学生写作兴趣形成的严重心理障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与写作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与勇气。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必须排除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优化其写作心理,增强其写作信心。
1、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把学生易于借鉴的写作技巧融于教师的讲述之中,并营造出浓厚的写作氛围,以此感染学生。如让学生口头作文,教师肯定其发言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课堂上的良好心态与想说想写想表现的积极的作文情绪。
2、书面作文命题时,做到“五要”:一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起来;二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结合起来;三要与学生当时的写作心理结合起来;四要与课堂上所讲的读、写知识结合起来;五要与学生近期所学的某一范文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话可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能写出自己基本满意的文章,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消除写作恐惧心理。
3、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细致,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小到一词一句一个标点,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后,一是能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二是能激发其写作热情,增强其写作信心,从而逐步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营造写作氛围,创造写作机会。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形成,教师要善于保护、引导与发展。
1、大力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如:举行“成语沙龙”、“故事会”、“诗歌、散文朗读会”,重大节日举行有纪念意义的演讲比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文人气质,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写作氛围。
2、创造写作机会,提倡师生之间感情交流书面化。组织要求学生自写稿件,自己编辑,自办墙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读书活动与作文比赛。创办校刊,给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坚持日记训练,培养写作品质。
中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知识与心理特征的限制,做任何事都往往缺乏耐心、恒心与毅力,忽冷忽热,情绪不稳。为此,我把学生写日记当作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我的做法是“五定法”:(1)定取材方法。“五问”即今天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读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2)定量。每日一篇,不能少。
(3)定内容要求。不能假、大、空。日记中要写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情实感。
(4)定期检查。每两周查一次,适当适量批注。
(5)定期量化评比。依据数量、质量制定评比制度,给优秀者鼓励性质的物质奖励与荣誉奖励。
四、注重知识积累,厚积而薄发。
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除了生活积累,阅读积累也是写作的源头之一。学生若一味求写,不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元素,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久之文笔晦涩,文思枯竭。为了写作需要,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厚积而薄发。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摘抄、剪贴、索引、制知识卡片、写读书札记等读书方法。
2、提供资料,有书可读。我除了自己为学生购买部分文学读物外,还充分利用了学校“图书室”的有利条件,借来一批学生可读乐读的文学、艺术、科普等读物,在班内开办“图书角”供学生借阅,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3、开辟“一日一诗”与“课前五分钟美文朗读”栏目。每天早饭后20分钟,要求学生抄、背老师提供的经典诗歌一首,限时读懂、背会。每节语文授课前5分钟,由老师或学生朗读美文一段、一首或一篇。
实践证明,写作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间接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学生的写作,都沿着“不会写,不想写,要我写——会写、想写、我要写”的方向发展,作文水平稳步提高。
张秋香,教师,现居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