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话题”的理念与操作

2009-03-27冯雪梅

杂文选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杂文言论价值

冯雪梅

创刊于1999年11月1日的“青年话题”,是国内报纸中最早的言论版之一。它其实是一个“意见广场”,给公众参与政治、表达见解提供平台。它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但这种启蒙,越来越被平等对话所替代。

言论版的迅速扩张,使得各家报纸的评论,具有某种“趋同”倾向。写作者们在选题和表达方式上,也日渐“同质”化,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内容大抵相似的评论。此时,特色和气质,就成为每一个有影响力的言论版所必须的追求。

为了尽可能避免言论版的“同质”化倾向,2008年8月,扩版后的“青年话题”(由原先三个版扩至四个),作了一些微调,增设了“举重若轻”(类似专栏,不过作者并非同一人)、“旁瞧侧击”(谈海外见闻关照中国现实,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和“一周读报”(境外一周报刊速读,增加信息量)几个栏目,努力使版面与其他的言论版有所“不同”。

“青年话题”坚持着这样的编辑理念:

独立的价值判断。既不惟上也不媚下,保持客观和理性。遭遇冰雪灾害,众多人聚集火车站等候回家之时,我们建议《今年过年不回家》;群情激愤抵制家乐福之时,我们指出《抵制家乐福,精神可嘉理性不足》;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站在青年的视角,从年轻人的责任担当、公民意识的养成、民间组织的培育、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软实力等角度,探讨、审视这场大地震对我们的影响。

民间话语体系。不是自上而下,站在权威的高度,向民众宣传灌输某种理念,而是自下而上,站在民众的立场,参政建言、追求权利、表达主张。努力摆脱呆板、空洞的官方话语体系,追求鲜活生动的民间文本。

个性化表达。追求观点的多元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制约。“青年话题”所能做到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是非对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同样弥足珍贵。“八股”写作让人心生厌倦,我们欣赏那些鲜活、生动、有灵性、充满个性色彩的文字。

具体到版面操作,我们秉承着这样的稿件选择标准:

重要。议题本身要有价值、厚度和讨论空间,关乎国计民生。一篇言论是否有价值就在于其选题是否有价值,判断是否专业,见地是否独到。

特别。就是观点的与众不同,具有启发性意义。

时效。一些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言论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声”;而对于那些一时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如果它本身没有多大价值。我们就不去凑热闹。

有趣。文章本身有意思,好看好读。阅读是需要趣味性的,再重要再宏大的文章,如果不好看,它的传播效果就会打折。

《杂文选刊》此次所选的三篇文章:《官场演戏蒙人不易》、《举报者如临大敌是法治之耻》、《社会之短让英雄受伤》,或多或少体现了以上的几个标准。几篇文章所涉及的题旨都比较厚重,关乎国计民生;在个性化表达上,都各有特色;它们摆脱了常见的时评写作的“八股”形式,又与传统的杂文有所区别,选材上既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所关联,又非就事论事,有深度和力道。

张鸣先生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时常说史论事,良好的专业背景决定了文章的视野和见地。这类作者通常是言论版的编辑非常喜欢的,他们既有专业功底,又能让文章通俗好看。刘楚汉和孙立忠的两篇文章。谈及举报难和见义勇为者的困境,应该说并非新鲜话题,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却赋予了文章新意。尽管都是论事说理,却不刻板呆滞,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公众对民生、民主、权利的日益关注成为今日之大背景,“青年话题”愿意做这大红纸上(背景)的金字,为理性建言、平等商榷、自由表达提供阵地。直至民生、民主、权利平常得不值一提。一如底色。(那时,我们就在金纸上写黑字)。我想,这也是杂文的希冀与责任所在罢。

猜你喜欢

杂文言论价值
画与理
他们的言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言论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