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何以成了为领导服务
2009-03-27毕诗成
毕诗成
近日,一个自称为“县级市基层官员”的人在网上说:“大家骂我们不为人民服务,只为领导服务,这是实情。我们的一切,从升迁到工资都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不由得我们不为上级领导服务。得罪了百姓,他们顶多骂我们几句,得罪了上级领导,我们的前程就没有了。”
这个帖子说出了大实话。
有人怀疑发帖者是否真是基层官员,要我说,这重要吗?重要的是,他戳穿了一个真相,我们何以面对?
从逻辑上讲,官员“听上”还是“听下”本是“伪命题”:既然凡有职权者,都言称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那么不管听谁的,最后都能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皈依。但逻辑上的“伪命题”到了现实中,却成为地地道道的“真命题”,一经抛出,便获得如潮共鸣,何以至此?
一些官员要“听上级的”,这话本也不错。毕竟,政府体制中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某项决策出来了,如果下级官员不能认真执行,而且各自为政,这事不搞糟了才怪。所以,指望人民选举产生每一个官员,那是不讲科学的昏话。但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下级官员们都可以对民情冷暖不闻不问,甚至像那位猥亵儿童的林嘉祥说的“老百姓都算个屁”?
当然不是,对他们的约束有一套完备的逻辑:比如一个市,基层科员向对应的处长、局长负责,局长、处长们向副市长、市长负责,市长们向民意代表(人大代表)负责,民意代表对市长们不满可以用选票将其赶下台,市长任期内还受代议机构(人大、政协)制约与监督,民意代表也直接向选民负责——如此一来,上下权力与权利便循环“打通”了。民众对某桌局工作不满,就会通过民意代表对最高行政首长施加压力,行政首长为了保住位子,就要对下级官员问责。理想的结果是,官官都要护群众,基层官员“听上级的”与“听群众的”也就没什么差别了。
可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权力循环逻辑哪里出了问题?细想想,不外乎几点:一是代议机构监督乏力,群众意见难以进入制度安排层面。人大制度是将群众意志上升为官员意志的最重要通道,如果只限于开会举举手,选举画画勾,官员空里(调)来空里去无法监督,财政预算高里来高里去迷迷糊糊,官员怎会把你的意见当回事,更遑论你“背后”的群众意见?二是“一把手”权力过度膨胀,人事制度成为过场。干部任免有严密程序,民主考核有详细规则,但就连最不懂政治的人都知道,纵有台面上的程序,只要在桌子底下让上级一把手“欢喜你”,你的升迁便十成有了八九,因为他不在乎你事情做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满不满意,在乎的是你是不是“我的人”。其三是民意代表本身,如果他觉得自己的代表资格是上级领导“提议”的“荣誉”,搭理不搭理选民无所谓,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屁股坐到“为领导服务”一边,千方百计不给领导“添麻烦”,问责、弹劾,更是奢望。
我也相信很多官员还是想踏实做事的,为官一任也想造福一方的。但在这种扭曲之下,很多人为了更好的“前途”,就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揣度领导的想法当中,领导说东,他不敢说西;领导说打狗,他不敢骂鸡,一切“唯上级领导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股腐朽的“官场文化”,成为无所不在且恶性循环的“潜规则”。这使得官僚队伍成为精神最不舒展的一个群体,个个活得很不自我,充满了郁闷与憋屈。
权力逻辑的扭曲之处。便是接下来政治改革需要重点发力之处。为领导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哈姆雷特式的难题光靠官员自觉做出是靠不住的,它需要很现实的制度规则与利益杠杆来撬动。有报道称,成都木兰镇直选党委书记之后,干部精神面貌特别好,因为“百姓选出来的干部才能为百姓负责”——这何尝不是接下来政治改革需要彻底贯彻的思路?
选自2008年12月12日《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