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文物艺术品收藏界的年度记忆
2009-03-27
2008年文物艺术品收藏界有哪些值得记住的人和事?北京晨报、中国文物报社《文物天地》杂志从传媒报道中筛选出了13项推荐给读者。
■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随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表。到2009年,全国将有1400座公益性博物馆、爱国丰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这一举措将使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促进国民的历史教育和艺术教育,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萌发和培育。
■马未都登“坛”吸引社会关注。随即冒出“山寨版”
2008年1月起,“马未都说收藏”正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风趣的话风、丰富的阅历、雄厚的知识储备使马未都迅速拥有了大批粉丝,从而使收藏这一小众活动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有业内专家评述:马未都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立下功劳,也使收藏成为社会焦点话题之一。
有趣的是,猖獗的山寨文化蹑踪而至。最近,山东某电视台午夜时分播出的广告中,一位名叫“马耒都”的收藏家出来“叫卖”收藏品。
■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迎来15周岁
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走过了整整15个年头。风风雨雨,一路坎坷,从年成交额不足亿元发展到年成交额200亿元左右,艺术品拍卖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产业规模,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理则投资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抗震救灾,拍卖行义拍献爱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艺术品拍卖界立即行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于5月14日发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倡议书》。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组织下,拍卖企业统一使用了“抗震救灾系列义拍活动”标志,中国嘉德、北京荣宝、北京翰海、北京华辰、北京匡时等公司纷纷组织慈善拍卖及实物捐赠,推动了文艺界、收藏界的捐助活动,在募集巨额善款的同时,也广泛传播了慈善理念,展示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奥运成功召开带动奥运收藏热
随着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奥运门票、首日封、邮票、火炬、海报等相关主题纪念品热销。“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中国嘉德专场拍卖”是第一场以奥林匹克博览会名义举办的拍卖会,与奥运会同步,体育收藏与体育赛事相得益彰。其中,一只“祥云”火炬以29.12万元人民币成交,这是第一次在奥运会期间,在奥运举办城市诞生的奥运火炬的身价。由北京金币总公司限量发行的10公斤奥运纪念币,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每枚440万元成交,呈现出奥运纪念品收藏的巨大魅力。
■国家文物局规范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程序
国家文物局于9月12日发市《关于加强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工作的通知》,对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的申报资料、受理部门、资质认定、审核程序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文物拍卖标的审核主要由拍卖企业住所地文物部门管理,同时拍卖地文物部门负有对所辖区域内文物拍卖活动的监管职责;联合拍卖的文物拍卖企业的资质范围不同的,按照资质最低的一方确定文物拍卖资质。这一规定使不具备经营一类文物拍卖资质的新公司不能再以联合拍卖的形式规避政策限制。北京长风、富彼等公司均受影响。
■买主称竞得17件赝品,中贸圣佳遭天价索赔
德翰置业集团有限公司6月7日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竞得包括清代掐丝珐琅双蝠耳香炉、乾隆帝行书五言联和慈禧祝寿图在内的25件拍品,成交价从3.8万元到3300万元不等,计4897.3万元,另支付酬金521万余元。经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鉴定,17件被定为赝品。交涉未果,德翰置业将中贸圣佳诉至法院,索赔5800余万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10月30日开庭审理此案。
虽然此案未宣判,但是许多业内人士包括拍卖行都将目光投向了出具鉴定报告的机构——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下属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的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该机构常常有意无意地称为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此案鉴定结果的采信程度取决于该鉴定中心在业界的权威程度。
■吴冠中《池塘》案,法院驳回原告诉求
2005年12月11日,上海苏敏罗女士在北京翰海公司拍卖会竟得吴冠中油画《池塘》,支付落槌价230万元和23万元佣金。2008年7月1日,苏敏罗携《池塘》至吴冠中先生家求鉴,吴冠中看后在外裱玻璃上题写“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协调、交涉未果,苏敏罗将《池塘》委托拍卖人萧富元及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诉至法院。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此案焦点并非《池塘》真伪,而是翰海公司是否作出了具有法定效力的免责声明。庭审认定,拍卖公司为苏女士行使查验标的物等权利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不能认定翰海公司或萧富元在拍卖前明确知道或应当知道诉争拍品系伪作;拍卖公司对作品的介绍不足以构成虚假宣传;拍卖公司的免责条款应属合理,不因其系格式条款而无效。据此,依据《合同法》和《拍卖法》相关规定,法院于12月15日一审判决,驳回苏敏罗的全部诉讼请求。
■谁是“一槌定音”人?传媒关注艺术品鉴定
10月19日,北京晨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邀请法律、拍卖、收藏、艺术及新闻界的数十位专业人士,就中国近现代书画鉴定权归属问题进行深层次研讨。虽并未得出确切结论,但是传媒的联合行动,使这一制约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再次引起艺术品收藏界及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
■艺术品市场遭遇寒流
10月初,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秋拍率先遇冷——成交额创历史第三高,但仅为拍前估价的一半,尤其是三年来高歌猛进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量价齐跌。
寒流迅速传至内地——无论是成交率,还是成交量都大大缩水,以至于有人戏称2008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是“15年来最为真实的一季”。究其原因,除了投资性资金撤退外,市场水分太大也是重要因素,而泡沫的破裂,必将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当代艺术”低迷,相关展会风光不再
进入下半年,随着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所谓“当代艺术”市场表现低迷,一些相关展会也“风光不再”——诸如北京798艺术区、宋庄等地艺术展会“叫好不叫座”,交易大不如前。诸如“当街碾坏数十辆自行车”的行为艺术受到非议,那些夸张、丑陋、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雕塑也被游人戳戳点点。
■收取宣传费,拍卖业“潜规则”受到挑战
本就遭遇寒冬的拍卖公司,在进入12月后再遇冷空气——北京统宝天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遭数百名拍卖委托人围堵。一位送拍者称,“该公司的广告说100%成交量,实际不到1%,但每件都要收估价1%的宣传费。”送拍者要求取回拍品及收取的宣传费。
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许多公司有类似操作经历,不管是否成交,单纯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就能维持公司运营,甚至是盈利。这一“潜规则”被传媒曝光后,对拍卖公司的监管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
■北京文博会获丰收
12月21日,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成功闭幕。本届文博会签署文艺演出、出版物交易、设计创意、动漫与网游研发等合作意向、协议292个,总金额46.8亿美元,其中兄弟省份的签约项目超过60%,数量比上届大幅增加,显示出“北京搭台、服务全国”的强大平台效应。值得一的是,北京地区博物馆、艺术品拍卖公司参展超过往届。
本届文博会全面展示了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交流了当今世界产业最新的发展理念和观点,搭建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交易平台,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