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年味

2009-03-25涂宏伟

青少年日记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槐树放鞭炮新衣

涂宏伟

1月28日晴

我6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留在脑海里的春节,仿佛春夏秋冬是一根椭圆形的圆环,从正月初一绕到腊月三十,那链条的接口就是春节。

那时,进入腊月,我们就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春节,过了“腊八粥”,更是到了热烈期盼并焦急等待的时刻。挂在墙上的翻页日历,我会早早的在“春节”上面划一个很大的圈。偶尔会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撕去几张。现在电视节目中流行的“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方式,可以说是盗用我们儿时数春节的杰作。

我们久久盼望的新年,不过是现在嗤之以鼻的穿新衣,吃好的,放鞭炮。在那时却蕴含着浓浓的年味。

记得那年春节,村庄上空忽然刮起了一种“北京蓝”服装风。计划经济的年代,加之商品短缺,为了得到那心仪已久的“北京蓝”,我和父亲起五更,爬半夜,在集镇供销社门口连守了三个早晨,抢购了一套布料。然后找村里最好的裁缝,缝制了一套带兜的“北京蓝”套装。衣服得到了手,我喜爱得合不拢嘴,抚摸了一遍又一遍。试衣时,刚沾上新衣,味还没闻到,母亲便强行从我身上扯下了新装,打入“冷箱”,表明等到大年初一,才能换装。家里装衣服的那个箱子,架在木柜上,幸好被耗子咬破了一个洞,我就天天踮起脚尖向里眺望。现在有句歌词“让我再看你一眼”正是我当时的窥视新衣的心理写照。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就嚷着让母亲拿出新衣,入睡前把它套在棉衣外,小心翼翼地搭在被子上,激动得一夜无眠。初一的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一跃而起,穿上新衣,趾高气扬地来到堂屋里。面对墙上贴的毛主席画像,一手插在裤兜里,一手挥舞着小拳头,踮起双脚,一口一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那个新年,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也穿上了一身“北京蓝”,造成双方父母常常认错孩子,闹了不少笑话。

在倒计时的日子里,最令人激动万分的要数吃包子了。那个年代,平时的主食就是蒸红薯,红薯粥,红薯干,红薯面,红薯粉。小小年纪,吃得头晕胃酸,深恶痛绝。我们家乡有个传统,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都有迎新春的议程——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做年酒,二十七炒基基(炸苞米),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篓,三十年捏鼻(包饺子),初一躬脊(拜年),初二串门……二十九那天,家家户户,炊烟四起,热气腾腾,一堆一堆又白又大的包子,像一个个小山,平地而起。全村人都沉浸在白色的幸福海洋里。母亲更是精神焕发,满面春风,移动着小脚,在厨房里一锅一锅地蒸馍,我就一锅一锅地尝鲜。在家里吃着不过瘾,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会手捧包子,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村里的大槐树下,一边荡着秋千,一边热热闹闹地吃着自己的包子。高兴了,不论男娃女娃,你咬一口我的包子,我尝一口你的馒头。霎时间大槐树下变成了小孩们的“美食节”。

吃饱了,穿好了。从正月初一开始,放鞭炮又是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群群小娃,像去赶集一样,追赶着放鞭炮的人家。哪家炮声刚响,我们会像疯了一样地前赴后继,你争我夺,捡下“漏响”的鞭炮,装在兜里,积攒起来。走亲访友时,我们手里拿着根烟,从兜里掏出一个鞭炮,蓝色或红色的底子上带白色星星图案的那种小鞭炮,一声脆响后,十分欢快。

谁放的鞭炮多,谁在同伴面前就有面子,虚荣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随着年岁的增长,现在开始对春节有了抱怨。觉得什么都变了,什么都不新鲜了。甚至感到“累人又累胃”,不知怎的,那时快乐的神经似乎特别发达,感知的触角爬满了身体的每个角落。

啊,怀念儿时的春节!

猜你喜欢

大槐树放鞭炮新衣
大槐树寻根
大槐树
大槐树
过春节放鞭炮
挑新衣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