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木俊一郎、青柳明雄:日企应抓住中国“扩大内需”机遇

2009-03-25罗书宏

中国对外贸易 2009年2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青木日本

罗书宏

“现在中国的‘扩大内需的强大号召,我们注意到了。这其中我们可以参与的空间越来越多,我们能够发挥的力量也增加了。日本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1月16日上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会副会长张伟在北京会见了日中经贸中心理事长青木俊一郎、关西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青柳明雄及日中经贸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田渊真次等一行,双方就2009年日中经贸中心在中国的经贸合作进行了探讨,并具体部署了即将于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日本关西企业代表经贸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本刊记者在会谈后采访了青木俊一郎和青柳明雄两位先生。

青木俊一郎(下文简称“青木”),中国媒体对其颇为熟悉,他在1996-2000年之间任松下电器(中国)总经理,有着多年在华工作经验,精通中文。他既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又了解日本企业的共同特征,在研究中国投资环境以及日本在华发展历程领域很有发言权。

而青柳明雄(下文简称“青柳”)是日本关西人,他多次率日本关西中小企业代表来华访问,对促进中日经贸、交流和合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关西地区包括日本著名城市大阪、京都在内的2府7县,与中国隔海相望,是仅次于东京圈的第二经济区域,自古以来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日本企业要搞好经济,不能忘记中国的存在”

据日本著名调查公司东京商工调查(Tokyo Shoko Research)1月13日统计数据公布,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2008年破产企业创五年来新高,达15646家。那么,受累于危机的日本企业现在情况如何?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成效如何?

青柳告诉记者,“应该采取的措施,国家一定会采取的。目前方案拿出了好几个,国会正在审议,但是是否通过目前还不知道。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着重于搞活经济,搞活经济的目标就是密切于大众生活。比如,想买汽车或者房屋的人,将获得更长的免税期,而且贷款的门槛更低了”

青木接过话说,“除了马上要推出的救市政策,日本国内也要搞扩大内需。这个贵国也有类似的政策,就是扩大国内市场。各国的政策都比较类似。”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日本扩大内需,会不会对进口中国产品产生影响?青柳明确表示,“内需扩大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进出口贸易、内需和对外投资三者的平衡关系。”

青柳表示,日本和中国这种进出口关系其实是互相粘连的共生体。2008年年初的“毒饺子”一案就表明了这一情况:日本企业在华(尤其是黄渤海沿岸)设厂生产各种日本国内所需要的产品,然后返销回日本国内。日本的零售商销售产品的来源也主要以来自日本本土企业在国外生产的产品为主,“降低中国产品的进口比例,实际上对日本企业本身就会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由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近年来产品价格趋于上涨,失去一些价格竞争力,而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青木认为,中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将不会太快上升,仍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他解释说,“中国输日的基本上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在金融危机下,日本的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了更愿意买中国相对便宜的消费品。由于日本本国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食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这对中国输目的食品企业反而是一种机遇。”

除了进出口贸易,青柳认为投资也很重要。以关西地区为例,他解释说,“关西地区的对外投资国最大就是中国。关西企业到中国办厂,厂子办得好不好,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他给记者出示了一个统计表格,图中显示,整个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5%,而关西占其中的20%;整个日本对中国的进口占10%,而关西占33%。

因此,青柳郑重表示,“所以要把这个经济领域搞好,千万不能忘记贵国的存在。需要在内需扩大的同时,也要扩大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

“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很有希望”

日本企业“抄底”海外市场颇有名声,不管是90年代“广场协议”后的收购华尔街,还是此次金融危机以来,日本企业的大手笔收购,都颇令国际财界侧目。尤其是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日本野村证券随即收购了雷曼在日本的子公司。两个月多后,野村即出现大面积亏损。在同样财经界从天堂到地狱的2008年,多的惨淡结局。如此看,“走出去”这样的海外并购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中国?

青木笑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一些国家的某些企业本身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继承乏人,对下一步何去何从没有计划,因此,被国内或者其他国家企业收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原来在日本,以往收购海外企业,对日本企业来说,是违背社会观念的,“日本企业有一个理念,即仅仅为了挣钱去收购,太残酷了!社会普遍观念不认可这么做。”但是到底是什么理由导致后来的大规模收购行动呢?青木解释说,“收购一个企业,并且做得不错,可以贡献当地社会,使当地经济好转,这是一件好事。”所以逐渐地,日本社会也开始接受和推荐收购行为。

青木告诉记者,他很了解中国外贸的“走出去”计划。“中国有一个‘走出去的号召,我们觉得这个号召非常适合现在这个状况。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是非常有希望的。”他说,“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去收购这些企业,扩大视野,这对双方都有利。”

“走出去”这个词在中国开始被广为使用始于90年代末中国为加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正式谈判之后,“走出去”一词被明确写入了第10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作为国家战略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扶持。

青木说,“总体来说,请中国朋友放心,除了失败的教训,成功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华为也好、联想也好,都有成功收购的例子。”他举例说,联想就在前几年成功收购了IBM在日本的工厂,华为进军海外成为一流的企业。“大型企业都是很好的榜样,中小企业随之而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

在人们印象里面,中国企业在日本这个相对封闭的国家鲜有成功的案例。但是青柳表示情况并非如此。他说,“有一家叫做‘搏奇的中国公司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行业当中非常有名。”

据读者了解,中国博奇原为国华电力下属企业,是国内从事烟气脱硫、污水处理等环保业务的大型环保解决方案公司。2006年,博奇在东交所主板上市,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家被东京证券交易所批准,首次公开发行即直接登陆东证主板的非日本公司。

青柳表示,目前在日本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总的发展非常看好,对中国企业赴日上市非常欢迎。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发展很快。而且大家一般都预测人民币中长期会趋向于升值。“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候有必要关注日本的资本市场和日

本企业,重视中国与日本的合作,去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所以希望中国企业在考虑境外上市融资时,应该选择日本市场。”

“号召‘扩大内需,我们可以参与的空间越来越多”

2008年底2009年初,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包括4万亿的促进内需计划,以及一系列调整政策出台,这对日本在华企业来说,是否能够适应中国投资环境的一些变化?

青柳告诉记者,“这次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商谈4月份经贸代表团的筹备工作。同时也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最近政策变动之后所存在的经贸投资机会。”

青木告诉记者,“我曾在松下电器工作,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海外投资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是对方国的投资对象地区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其次考虑的是,我们企业在落地发展过程中能给对方国社会起什么作用。所以需要考虑对方国是否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青木介绍说,“虽然现在的情况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目前甚至还面临金融危机,但是日本企业踊跃来到中国,落地办厂,给当地老百姓造福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企业发展,厂房不够大了,就要增资、融资。新兴产业涉及面也很广,比如环保产业,也在投入资金,盖了新工,中小企业到贵国投资,也是一个新的动向。独资也好、合资也好,都在积极准备。”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1991-2001)。之后,“日本的整个经济情况仍然不顺利,处于沉淀状态,增长率多数时间处于负数。”青柳告诉记者,关西很多企业目前也很困难,目前只能把需要做的工作做好了,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裁员。“即使情况很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青柳则认为,“不管贵国投资条件如何,我都会把我们关西地区的中小企业介绍给你们。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有技术实力,有自己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的目的地不是日本国内市场,我们国内市场非常狭小,大家要扩大市场,必须来到贵国投资或者做服务工作,必须做。”

青木表示赞同,他说,“现在中国的‘扩大内需的强大号召,我们注意到了。这其中我们可以参与的空间越来越多,我们能够发挥的力量也增加了口日本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中国+1”政策在金融危机后是否会继续?青木说,“目前这是一个难题,好多学者的主张观点都不同。现在大的预计是,今年四五月份整个局面会稳定化,沉淀化,到了年底就会到谷底,之后会回升。”

青木补充说,“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我想都是暂时的,后续慢慢会减少。中国那么大的市场,谁都不想放弃。而且大环境越来越好,商机也会增多。”

“新的投资领域。推荐环保和生活消费品”

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日本在华的投资方向,青木表示,“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的动向,就是要看中国市场它的内需何在,在有需求的地方,我们都会去设厂办公司,这是肯定的。”他想了想又表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现在刚刚处于一个困难时期,情况较为特殊。单单看眼下行不行,还是比较局部的。经济整个下滑后,又恢复起来,这需要时间。对于企业来说,现在的决策在今年以及今后如何继续实施下去,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据报道,现在日企的投资热不像以前热度那么高,暂告一个段落。但新成立的日资企业的数字还是在不断增加的,大约一年1000家左右,也就是说一天增加3家,特别集中在服务性行业。

日方有关部门预测,这种趋势可能会在2010年世博会后有一些变化,比较大的项目可能会转移到北方。以后大连、天津会逐渐变得有魅力,也会有许多优惠政策出台。

对于投资领域来说,青木认为,“从大局来说,在新产业领域,比如环保方面合作将会更为广泛。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都是有可作余地。除此之外,生活的领域,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我们都有参与的想法。”

“很多生产环保、节能或者安全生产有关的人都想来中国推销他们的产品,最近在上海也有许多此类的展览会,很多日资企业在展会上对中国企业介绍自己产品。我们认为在环保产品方面,日本企业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而且在这些方面,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是很大的。现在随着大环境的好转,中国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周期也会相对缩短,这个局面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会有好处。此外税法也有规定,在以利润再投资方式更新或增加设备的时候,如果是环保的设备可以退税,所以我想在这个领域日本企业也是有很大商机的。”

青木明确表示,和很多短视的投资商不同,“日本企业共同的理念就是,投资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行为,也不纯粹是赚钱行为,投资首要做的是人才,人才一定要投资,比如技术员、国际化的营销员等等,各种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投资。”

“我赞成人才本地化。这十几年日本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几乎所有的在华日企老板一定是日本人,不管公司里面的中国人多么优秀,都当不上老板。为什么呢?日本企业做事比较慎重,日本总部较为负责,所以一定要派日本人来做管理。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理解不够,表面上看似可以理解,但是实际来到中国以后,许多日本人说原来中国社会那么复杂。我想总是需要一段的磨合期吧,但是目前来看这个磨合期差不多了,已经20年了,企业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反过来在日企的中国人也知道了日本人的想法、思路。这样的话,日本企业也就放心了,中国人也知道怎么做让总部放心。我想以后日本人会回去,能干的中国人会做管理层,因为这是在中国,中国人更能够了解情况。”

青木根据自己的经验,表示,“但是现在想来投资的许多日本企业对中国这个市场还是比较模糊,有不少不了解的地方。所以建议他们要提前来中国做充分的调查,以选择最好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9年要做好对在华金融服务企业的服务”

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原称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系本部)于1954年11月成立于大阪,是日本经济界为促进日中两国贸易发展而建立的非盈利民间团体(会员制),也是日本主要对华贸易促进团体之一。日中经济贸易中心拥有300多家会员企业,它成立50多年来,日中经济贸易中心为发展中日两国经济交往、促进双边贸易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做了大量促进工作。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该组织在金融、技术转让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协助,并且多次在中国主要城市举办展览会,介绍日本最新技术及产品。在打破“巴统”障碍,消除关税壁垒,扩大日本进口,要求日本政府减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促进工作。

随着日本企业纷纷来华投资,为了更好提供帮助,中心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开设了事务所,为已经在华以及想要来华投资的日本会员企业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咨询,帮助他们和中国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并致力于搭建中国和日本企业之间贸易合作的桥梁。

新的一年,日中经贸中心在华有哪些计划呢?青木觉得首先任务就是要改善内部机制,而改善的关键是,了解中国现在的情况。“首先就是面对新的政策、新的转变,我们中心也要努力提高信息更新以及咨询能力,以帮助更多在华投资的企业。第二个就是关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现在一些大项目已经开始运作了,世博会还是有很多商机存在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抓住商机,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

其次,仍旧要帮助会员企业做好中国国内的搭桥工作。青木告诉记者,以往的投资中,日本来华企业基本以制造业为主。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日本投资中国的企业逐渐转向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对于这些新领域在华的投资工作,我们中心也要做好贡献。”

他再次强调,“我的意思就是,不管贵国现在情况如何,但是大家关注的市场就是贵国,我们是乐观的。我们必须做好这个工作,抓住这个市场,抓住这个机会。不要说现在情况好不好,要看长远。”

青柳郑重表示,“所以要把这个经济领域搞好,千万不能忘记贵国的存在。需要把扩大内需时,同时扩大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

青木补充说,“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我想都是暂时的,后续慢慢会减少。中国那么大的市场,谁都不想放弃。而且大环境越来越好,商机也会增多。”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青木日本
时隔二十年,如何重返“人世间”
探寻日本
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政策分析
论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日本神社
青木昌彦 因病离世
钱包,快跑!
“导游”手帕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