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009-03-25陈丞
陈 丞
[摘要] 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角度,重新诠释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方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用顺应理论是有很强的解释力,借助这一理论研究翻译,将对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顺应论 翻译 应用
一、引言
翻译是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复杂性活动,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维因素。维索绪伦(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从语用综观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顺应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
二、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顺应性理论在Verschueren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有全面的阐述。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好的译文必须在语言结构、语体风格、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原文契合,达到功能方面的动态对等。顺应论中的“语用综观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框架,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指明了方向。因而我们可以借助于顺应理论,从语言结构、语境关系、动态的顺应等方面研究译文该如何顺应原文的风格和结构。
三、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语境的顺应
(1)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例如,遵义会议会址主楼通往文物展示厅路旁的标示语——“参观由此去”(原译文:To visit from here!)——的汉语表达符合中国游客的空间思维及认知特征,顺应了中国游客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发挥了标示语的“指示”功能。但在英语语境中,原译文则让人不知所云。路标真正的所指之意是“This way can lead you to the Exhibition Hall”,故原译没有顺应西方游客的“物理世界”,达不到“指示”的效果。鉴于此,原文可试译为:This way to the Exhibition Hall!或 This way, please!
又如,在时间方面:
原文: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译文:可是我们已经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英语中ahead指将要发生的事情。而在汉语中的时间副词中,“前”指过去,“后”指未来的时间。故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注意英汉双语在物理世界指示词上的差别来顺应原文。
(2)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由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不同,两者在社会规范及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译者要有高度的文化敏感度,以便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
例如,钱钟书撰写的《围城》中的一句话(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化成酸醋。
在中国,“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吃醋”表示心生妒忌,而在英美文化中“醋”仅是调味品。由于文化的差异,不能直译为“sour vinegar”,所以改成“怒火中烧”比较好。译文如下: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X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d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3)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等因素,还涉及到译者的意图。在翻译中,译者作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中间角色,既要顺应原文作者的心理世界,又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
例如,“亚洲四小龙”这一词,英语虽可译成the Asian“four dragons”,但较好的译文则是the Asian“four tigers”或“four tigers” in Asia。因为“龙”在中国是权利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而“虎( tiger)”在英文里则与中文中的“龙”所指相同。
(4)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它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翻译时应注意把握原文的文体风格,并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例如,The existenceof the giant clouds was virtually required for the Big Bang,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1920s,to maintain its reign as the dominant explanation of the cosmos.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的,在解释宇宙起源的诸多理论中,这一理论占主导地位。而巨星云的存在学说对于该理论又几乎是不可缺少的。
“to maintain…cosmos”如果不补充信息则显得无法衔接上文,所以必须加上“在解释宇宙起源的诸多理论中”这一隐含条件,译文才显得通畅。由此可见,只有仔细推敲上下文语境并做出顺应性的词义选择,才能实现等值翻译的目标。
2.语言结构的顺应
语言结构的顺应是指从多方面对话语作出选择:选择语言、语码、语体、话语的构建成分等。因此,翻译不仅要进行语言微观层面的选择,即语音、语调、词汇等,还要在宏观层面,如语码转换、文体风格等。
(1)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
众所周知,诗歌有它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有的明白畅晓,有的艰深晦涩,有的韵律严整,有的不受律法的约束。因此,在英汉翻译中,译者要顺应不同诗歌的风格来选择译入语的语体及语言风格。这样才能顺应原文的风格和体裁,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革径。
农人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惟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丰华瞻译)。
(2)语言构建成分的选择
语言构建成分的选择具体体现在词汇、短语、分句及句子上。在翻译中,译者一定要顺应译入语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单复数等。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The 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s.狮子是百兽之王。
3.翻译是有意识的动态顺应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密切相关。” 鉴于此,我们会发现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文之间的互动过程。译者要顺应原文的时间、语境、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对译文做出相应的调整,达到译文与原文的顺应,才能产生良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中国也准备做出最大的让步。
China is prepared to make the biggest concession within its ability.
“最大的让步”语气过强。译者在处理时灵活地加上了“within its ability”就避免了绝对意义,又挽回了说话人的面子。
五、结语
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译文顺应了译入语语境的各种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才有保证。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4).
[2]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导读.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J.Verschuere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2000.
[4]杨司桂,冉隆森.从顺应理论角度解读旅游翻译的变通[J].铜仁学院学报,2007,(5).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7]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莫爱屏.国际交流中口译语体的语用分析与顺应选择[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