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9-03-25黄卓华刘太胜
黄卓华 刘太胜
[摘要]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问题和自身素质问题、社会人才供需矛盾和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从构建新型就业指导体系方面提出指导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更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据有关数据统计, 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60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将逾700万。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使得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也越来越低。多数大学生对薪酬的定位都在1200~1500元左右,在一些竞争较激烈的专业,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甚至已经低于1500元。这些现实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大学培养中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和用人单位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明确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供需矛盾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问题
(1)社会供需矛盾的改变
首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已不能满足持续增加的毕业生需求,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相对降低的GDP 增长幅度制约了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整体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局面。
(2)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缺少与人才市场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用人单位需要一些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等原因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最后导致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用人单位选不出合适人才的两难境地。
2.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预见性
(1)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就业教育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就业指导功能单一,缺乏针对性和预见性
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相关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也仅限于当年毕业的应届研究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没有具体开展。就业指导局限于应急性指导如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招聘会等活动。缺少对大学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大学生在职业判断及职业选择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择业问题关注不够,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上信息来源的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总体缺乏针对性和预见性。
3.大学生自身观念问题和自身综合素质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工作时,期望值普遍较高,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错位, 造成结构性就业难。择业取向把经济待遇、就业地区放在首位,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应聘者集中较发达地区和收入高、福利好、工作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艰苦行业、西部地区和基层农村却招不到急需的大学生,人为造成人才资源不均衡,同时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低。目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期望值明显升高, 很多企业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需要较长时间锻炼才能投入实际工作;许多大学生缺乏扎实的知识理论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低,奉献社会的精神意愿不大,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及建议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从就业指导的方面着手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 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套以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及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型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指导对策及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引导大学生要认清社会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择业观。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科学地定位自己所选读专业以及将来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引导他们面向基层的职业意向,避开大城市就业难的实际情况,选择去中小城市发展,将职业理想与市场接轨。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理念。引导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磨练自己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就业指导人员自身队伍建设,实现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既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掌握大量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必须具备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即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专业化和专职化。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胜任能力和技能,借助其渊博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论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 进行跟踪辅导, 不断激发大学生自身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们实现人生价值目标。
在开展就业指导时, 可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完善指导工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塑造,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指导大学生从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的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理性选择职业的决策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客观、更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实践方式的创新和丰富,指导学生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策略,缩短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顺利完成由择业、就业到职业、事业的渐进,达到人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理想。
3.建立个性化服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从大学一年级即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和事业观的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哈佛大学最近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事业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27%的学生在学期间没有目标,25年后,这些学生处于社会的下层;60%的学生在学期间目标模糊,25年后,这些学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10%的学生在学期间有短期明确目标,25年后,这些学生处于社会的中上层;3%的学生在学期间就有了长期目标,25年后,他们都处于社会的上层。据此引导学生科学设计自己未来事业的蓝图,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个性化服务,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后, 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择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4.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子,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及知名校友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开展模拟就业实践活动、举办人才市场观摩会和供需见面会,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到自身的差距,调整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又培养和发展了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良性互动。通过实习、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并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创业、科技创新、社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定期向学生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
总之,针对就业工作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通过建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型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就业新形势,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全面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做到职能专业化、就业指导专家化、就业信息手段现代化。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使大学生顺利完成由择业、就业到职业、事业的渐进,达到人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57-59.
[2]周贤.试论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4):58-60.
[3]正华.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举措[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5):96-97.
[4]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25-26.
[5]陈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界,2008,(9):190-191.
[6]黄紫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