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我国的产业安全及未来应采取的政策
2009-03-24杨益
杨 益
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始终是国内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始终是国内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此,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组织国内有关重点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借鉴国际通行的产业安全和竞争力评估方法,根据我国产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以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大量采集了入世六年来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各类经济指标和数据,对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评估和研究。
入世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
研究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了人世过渡期的各类挑战,各行业产业安全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工业方面看。主要行业的产业安全程度明显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建材、轻工、纺织、电子、医药等12个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0%总产值增加了2.2-5.9倍;钢铁、汽车、船舶、机械、石化等行业产业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1-2006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8.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3.6%;总资产贡献率从8.91%增加到12.74%;资产负债率从58.97%下降到57.46%。三是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纺织、钢铁、轻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汽车、船舶等产业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2007年,钢铁、船舶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22%和23%,是2001年的6.1倍和3.6倍。纺织品和汽车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由2000年的10.2%和0.3%提高到2006年的22.3%和1.4%;四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改善。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于升。2007年,国内申请专利351782项,为2000年的3.3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五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66%提高到11.44%;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89.8%提高到94.9%,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44.6%上升到57.6%,高技术产品比重由17.5%上升到28.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占国际市场份额接近2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这表明,我国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贸易竞争力大大增强。
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稳固。随着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粮食生产摆脱了加入世贸组织前3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也显著提升。从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民生计和就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安全仍处于可控范围。
从服务业方面来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01-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4%,高于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39.1%。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会展、动漫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显著提于卜。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2.2%(2006年),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0.0%,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凸现。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09.1亿美元,是2001年的3.49倍;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比200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产业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产业(特别是工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产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案例之一。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安全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产业安全状况趋于改善,从内部来说,是采取了成功的对外开放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地应对了过渡期的各种挑战;从外部来说,是遇到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两方面相辅相成推动了中国产业的飞速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我国全面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和承诺,清理和修改了3000多项法律法规,建立了统一、透明、符合WTO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提高,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观念深入人心;企业的经营素质普遍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提高,锤炼出一批像海尔、华为、联想这样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企业。
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升级。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外转移加速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三是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良好。庞大的外需、内需市场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增长。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成为最近30年增长最快的时期。2001年至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增长14.3%,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长12.7%,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为我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四是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调整利用外资布局,有超过70%的项目和资金投向第二产业,约30%投向第三产业;从时间趋势看,投资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投向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这符合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对带动我国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加大了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建设了生物芯片、煤矿安全等124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批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还组织实施了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一批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六是贸易救济措施以及维护产业安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政府组建了专门的贸易救济调查机构,积极构建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依法、公正、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开展了产业安全评估和产业损害预警等前瞻性、预防性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对其他成员反倾销立案50起,保障措施1起,维护了国内公平贸易秩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升。
目前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压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和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传统与非传统因素并存,产业发展面临的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加,我国产业安全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压力。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在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后,已呈现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粮食等基础产品供给压力增大等三大问题的交互影响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走势均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将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应对的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增多。
二是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和稳定供应的压力依然突出。我国原油、大豆、植物油等基础产品进口量已占国内消费量的50%、70%和38%以上。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下,国内物价水平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2030年将达72%。据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2010年能保证需求的只有24种,2020年将减为6种,铁、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80%。一旦能源和资源供应出现困难和问题,或者价格在短时期飞速上涨,将危及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
三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面临两难。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接近1.8万亿美元。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加剧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如何既有效疏导国内流动性、加快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又有效避免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国内市场、损害实体经济,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平衡国际收支面临的—项重要战略课题。
四是产业安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随着世界经济下滑、外部需求萎缩,以及人民币升值、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国内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成本持续增长。利润率下滑甚至亏损等严峻形势。某些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将对我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压力,甚至某些处于中高技术层次的制造业也面临挑战。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担忧(如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等),今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会逐步增强。如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同时限制高能耗、低水平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兼顾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就业、地区发展的两难选择。
五是跨国并购以及财富获得途径和财富存在形态的改变使产业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近年来,国际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带动了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在更大规模和空间上的流动。从实践看,跨国并购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但是,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品牌、规模等垄断优势,跨国并购也极易造成某些行业垄断和限制性竞争、民族品牌流失、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弱化和抑制,以及国有资本的产业控制力被削弱等一系列产业安全问题。还要看到,2007年沪深股市总市值已超过我国GDP总额,虚拟资本的泛滥使实物财富的规模相对缩小,财富形态的变化使产业安全的突出领域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市值大幅缩水将有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和产业安全。
六是贸易摩擦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加剧。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国连续1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外,近年来,国外针对我国的特保调查、337调查、“双反”合并调查以及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和劳工保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贸易壁垒数量持续增加,手段和花样不断翻新。不仅涉及一般商品和贸易活动,而且上升到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以及产业政策、人民币汇率等政策和制度层面。在世界经济增幅放缓、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显现、出口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国内产业面临压力加大,产业遭受损害的问题也将显现;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摩擦中,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未来我国产业安全发展趋势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内产业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但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的同时,受外部世界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各种利益碰撞和经贸摩擦对我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将构成全方位的“软制约”。未来我国产业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大于过去。
在工业领域,产业安全状况将继续改善。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领域仍将面临较多的产业安全问题。其中的关键仍然是能源、资源的保障;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尤其要防止技术垄断的出现。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面临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仍然需要政府给予保护与支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进一步推动相关企业向外转移生产能力,加速产品和技术升
级进程。通过逐步解决目前突出存在的自主开发能力差、自主品牌少、产业关键环节控制力弱的状况,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持续提高。
农业方面仍将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较大国际竞争压力,在某些领域竞争力将有所提高。一是粮食安全将受到挑战,部分农民生计将受到威胁,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农业发展内部环境更为有利,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三是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会有所增强;四是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控制难度会加大;五是农业产业发展受内部因素的制约会更明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关键取决于国内政策,只要政府应对得当,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就业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服务业方面的产业安全问题将日趋突出。其解决难度将超过工业领域。相对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开放水平,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不充分,人才缺乏,相关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完善。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将给国内服务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外资对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及其控制力的增强将直接危及部分服务业的产业安全,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维护产业安全未来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有些影响是逐渐显现和加深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竞争提升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除了企业自身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外,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开放中解决产业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安全”的新的产业安全观。要继续通过扩大开放来增强国内产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规范外资管理,引导外资流向,发挥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四是协调区域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五是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实施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是完善产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产业安全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七是加强政府监管,充实维护产业安全工作队伍,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水平。
八是强化产业安全意识,完善国际经济风险防范机制。防止金融市场波动、进口激增、跨国并购、贸易摩擦等因素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冲击。继续依法、公正、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加强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开展产业安全评估、产业竞争力调查、贸易救济援助等工作,保障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系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