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词要“美”等

2009-03-24程建国等

词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指挥棒特质文体

程建国等

歌词要“美”

程建国

古有“诗庄词媚”的说法。这个“媚”字尽管含义多重(主义空灵的意境),却也道出了歌词要“美”的文体特质。

也许有人会说,歌词的文体特质应当为“俗”,怎么变成了“美”呢?是的,歌词的文体特质是俗而非美,但这只是表层上的理解。从内核上看,歌词的文体特质是“美”而非“俗”。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作品)都在审美而非审俗。歌词作为普泛艺术,更要求创作主体在俗中审美,而非把审美变成审俗。

当下词坛“短板”,正是“审俗”的作品太多,而“审美”的作品太少。现实生活中,不是“俗”的东西不美,而是我们“俗中见美”的眼力太差——美在俗中,就像金在沙中一样。罗丹不是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司空见惯的东西”即为“俗”矣,这“发现出美来”即为“审美”。讲得多好。

我读过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人的生命原初形成过程的详尽描写,写的却美轮美奂,让人读后通体透明圣洁,全然没有什么生理冲动之感。余先生把极“俗”的东西写出极“美”的韵致,足以说明美在俗中的命题不虚。其实,人非神,人即俗。俗之美丑,甄在境界。

歌词作品由于它的普泛性,因此尤希望形神皆美。形即语言表现,神即情理内涵,且二者互动相映,缺一不可。遗憾的是,目前词坛作品,大多形美有余,而神美不足,尚未参透歌词要美的特质。

歌词内为情感情绪的缤纷流变,外是语言文字的靓丽舞蹈。经典的歌词作品,对于社会文化的渗透,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对于高雅气质的熏陶,对于大国襟怀的培育,都有着风绿雨润、开花结果的特殊作用,我们新世纪的歌词作家们任重道远——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钢枪”不宜喻作“指挥棒”

王培林

最近,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欣赏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新专辑《东方牡丹》,其中由词作家樊孝斌作词、作曲家龙伟华作曲的歌曲《一个士兵的梦想》让我特别喜爱,华美的歌词描绘了一幅和平年代幸福家园的锦绣画卷,优美的旋律如碧波荡漾舒缓起伏委婉动听,甜美的歌声如真情诉说沁人l心脾动人l心弦。作品较好地表达了现代军人热爱和平保卫祖国的崇高理想和美好l心愿。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首很优秀的军旅抒情歌曲,无论在作词作曲还是演唱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我作为一位曾在军旅的业余词曲作者深为感动。在感动之余,我对歌词进行了赏析,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军人手中举起的钢枪,成为幸福家园的指挥棒”一句中的“指挥棒”一词,这样比喻用词有些牵强不是很准确。主要理由有三:一是“钢枪”作为士兵手中的武器,在和平年代主要具有保卫和防御功能,而不具有指挥功能。二是据《语海》解释:“指挥棒”一般指乐队指挥用的小棒,喻号令或意志。我们理解其主要功能是用来维护乐队演奏秩序的。它与“钢枪”在功能上不够相似,因此,该比喻不恰当。三是我军历来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如果让“钢枪”来承担“指挥棒”的任务,会容易引起歧义。或许词作家主要考虑为了歌词押韵而没有进行深入推敲,故出现了这样一点瑕疵。笔者建议,能否将这句歌词改为“军人手中举起的钢枪,筑成幸福家园的城墙”,或许会更贴切一些。

词作家樊孝斌老师是笔者非常崇拜的艺术家,他的很多歌词作品构思新颖、风格独特、意境深远,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笔者撰写此短文发表上述看法,旨在引起词界同行们在创作上的“争鸣”,绝无任何贬低之意,也恳请樊孝斌老师理解。

猜你喜欢

指挥棒特质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小狐狸的指挥棒
你看见了什么
三根指挥棒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