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印象点滴

2009-03-23尹学东

经营者 2009年19期
关键词:起码分流品牌化

尹学东

第一次去新加坡。其实没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新加坡有“干净、有秩序”的印象,这是新加坡的品牌。但可能期望太高,反而觉得“干净”状况不能算很好,可能还比不上日本。我对另一个品牌化的形容词有更深的感触——“花园城市”。

上一期的文章交出后,编辑说写得太不通俗,看第一遍读不大懂,读第二遍就想睡觉。这不利于我树立快乐品牌的努力。这一次打算从内容上颠覆,去他的营销和宏观经济,广告人要来点放松的。正好“十一”去了新加坡,来说点有意思的。

多语环境下,人更宽容

这是第一次去新加坡。其实没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新加坡有“干净、有秩序”的印象,这是新加坡的品牌。但可能期望太高,反而觉得“干净”状况不能算很好,可能还比不上日本。我对另一个品牌化的形容词有更深的感触——“花园城市”。绿化确实不错,即使在拥挤的吃榴莲芽茏地区,也能感受到周围优美绿化环境。

接触了许多当地人,特别感慨他们多语言的能力。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在新加坡拿了绿卡的印尼华人。我问他会几种语言,他说两种,英语和普通话。我说你难道不会印尼语吗?他说,噢,3种。我又问:马来语呢?他说那算4种。我说你祖籍在中国什么地方?他说福建,我说你肯定会闽南语。算起来他起码精通5种语言。在新加坡的华人起码能讲3种以上的语言。第一是英语,这是通用语言。地铁里只有英语广播;第二是普通话,这是华人学校里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用到;第三是汉语方言,因为这里的华人不是广东就是福建的,总会说传统的方言。新加坡政府也鼓励各种族说自己的话。

李光耀解释说,只有学会多语言交流。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这让我想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一个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人。有评论说跨文化的创作是一种趋势。而在这个天生的多语言环境中,我们确实发现年轻人不仅对西方文化熟悉,对我们传统文化也非常清楚,起码在交流时不会有西方人那么多不理解。多语言的环境让人更容易彼此包容。与同样的比大陆发达的香港相比,香港对大陆人有一种傲慢,但新加坡对大陆人就要亲切得多。

游轮服务看细节

去之前听说天津有大型游轮到韩国。1000多人在船上,据说很难组织。吃饭的时候都挤在一起,上岸时那么多人也要挤一两个小时。而这次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槟城和泰国的普吉的处女星号有2400客人,着实把我吓坏了。结果三天的旅行,却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我们做广告的,组织大型活动是经常的事儿,但绝不敢想如何解决2400人的吃喝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解决船上漫长等待的时间。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先说吃饭。免费的餐厅共分了4个。其中两个比较好,大家都会选择这里,这样肯定会很挤,但他们首先用时间分流,这两个好的餐厅比其他餐厅晚开半小时,饿的人就先分流了一批;第二用服装来控制。你必须穿得很正式才能进。船上的人都是休闲服,懒得换衣服的人又被分流了。而在开饭时间上也很有学问,说是6点半开放,但肯定会有人提前到,这样如果真到6点半时就会在门口挤了大量人。而实际上他们的开放时间会提前10分钟,这就从时间上分散了人流。下船是另一个比较难于疏散的问题,管理人员把下船的分成两批,半小时一批。而每一批采取排队等候的办法,在一个大的剧院里分区等候,等候的过程中还有小节目。这样虽然下船要一个小时,但很有秩序。

为了打发船上的时间,他们专门有一个娱乐部门。从早上6点开始,到夜里3点,都安排各种活动,让生活规律不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黄金时间同时有多场活动。这样一条大轮船,要照顾2000多人的起居。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细节,只我观察到的,就有许多值得我们经常搞活动的人学习。

猜你喜欢

起码分流品牌化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分析
说泾渭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前世
坚强点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如果我毕业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