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电影启迪机器人研发

2009-03-20

环球时报 2009-03-20
关键词:科幻电影变形金刚物体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新云 本报特约记者 罗山爱 本报记者 钟玉华

2700年,地球的垃圾多到爆炸,人类只得移居到太空船上,让一种叫WALL-E(瓦力)的机器人留在地球上处理垃圾。别急,这并不是科学家的预言,而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机器人瓦力》的情节。有趣的是,迪斯尼电影的超现实情节,有可能会启发和刺激科学家对垃圾处理机器人的研制。正如美国机器人专家邦加德所说:“电影与机器人科技是一对完美的兄弟。”

电影诠释科学家的努力方向

美国第一部有关机器人的电影诞生在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但机器人真正名声大噪却是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期。1968年,库布里克导演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吸引了成千上万影迷的目光,这主要是片中出现了一个会说话的超级机器人“海儿”,虽然“海儿”不是一个具有人形的机器人,但它却拥有人性,会运用人类的互动的方式和人类交流。而事实上,当时西方世界所能提供的机器人只是一群没有意识,只有自动化控制程序的机械臂。不过,电影所描绘的“海儿”却激励着人类谋求更高级的机器人。

为了检验一台机器人是否能合情理地被说成在思考,人工智能的始祖阿伦·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方法,大致内容是让机器人描述一个场景,它的描述应当能够有效找出这个场景的关键元素,从而将场景同其他相似的场景区分开。

这一试验后来被好莱坞电影《终结者》搬上银幕。当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机器人发现一起抢劫案时,一名抢劫犯拿枪指着一名店铺售货员。镜头马上拉回到T-800机器人的处理器内部,机器人的“大脑”变成一个图像识别器,现场画面被分解为一张有多个层次的照片,机器人能提取图片中的关键元素(这是一间卖酒的店铺),并反映出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了抢劫),机器人还能指出图片上有哪些物体(枪)以及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抢劫犯拿着枪),并能说明物体间的因果关系(被胁迫者举起双手)。实际上,《终结者》所描绘的意识机器人形象无疑从艺术角度诠释了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美军研制“现实版变形金刚”

随着20世纪末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提升,美国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更具有可塑性,而且好莱坞的想象力又从另一个层面上激励科研人员开发出现实中的“超级机器人”。

2007年上映的《变形金刚》,将早年平面动画里的机器人变成立体实物,它们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和近乎于人的智慧、思维方式,使其在与强大的美国军队作战时占尽上风。有意思的是,美军也受到《变形金刚》的影响,也在打造一系列的“战场变形金刚”。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美国国会已批准了110万美元的预算,专门用于战场救援机器人的研究,这种高达1.8米的遥控机器人可以抱动135公斤重的物体,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眼皮底下逃离。据悉,这种名叫“熊”的战场救援机器人,其原型就来自于《变形金刚》中的形象。事实上,美军在现在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已经大量使用军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伤亡,为此美国国会还提出目标,到2010年前,美军1/3的“纵深”打击行动由机器人完成。而到2015年前,1/3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

让机器人行动像人还要20多年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智能机器人专家刘任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人类对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受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的影响和启发的确很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智能机器人发展迅速,这还要得益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电脑芯片技术的迅猛提高。到目前为止,研发智能机器人水平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中国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与日本还有差距。刘任平认为,虽然现在智能机器人多种多样,但是要想达到从外形上与人差异不大、行动起来完全像人,还需要20年到30年的时间,目前的难点是行走时平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还有一点是机器人的大脑不够“聪明”,这需要科学家们一起努力。▲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变形金刚物体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变形金刚
衣柜界的“变形金刚”所有收纳难题都不是问题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曹操的秘密日记之一起去打伏地魔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