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体会

2009-03-20李月红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李月红

摘要: 阅读是初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本文以新课标为依据,阐述了作者在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即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传授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新课标》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对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借助参考资料、工具书、网络等不同资源,朗读各种文体的英文诗词、报刊杂志、原版著作等并理解大意,找出或获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相关信息,初步培养初中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抓好课堂教学,用好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恰当地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前复习,做好衔接工作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节课的开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正式上课的状态,教师应做好已学课程的复习和新课的衔接工作,这是阅读课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能很好地衔接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可以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新课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具备兴奋状态的关键点。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标题、插图等,并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以《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1 Reading:“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为例,通过multimedia,free talk等活动,我让学生谈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猜测文章所要讲述的大概内容,并顺理成章地引出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查词典并识记。

3.开拓思维,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害怕生词、曲解主题、答非所问等,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和归纳主心思想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以设问的方式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3.1扩大词汇量。

扎实的词汇功底是学好英语的基石。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词汇记忆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记忆和学习词汇,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词汇,领悟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及意义;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识记常见的否定前缀(-im,-in,-un)及副词后缀(-ly)等,让学生活记单词,如学生已学polite(有礼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impolite(无礼的),politely(客气地)及impolitely(无礼地)等。另外,词汇的语法构成也是扩大词汇量的好助手,如学生已掌握work(工作),office(办公室),police(警察)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worker(工人),officer(官员),policeoffice(警察局)等。

3.2归纳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main idea),即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因此掌握中心思想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要了解主题思想,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出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它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最好概括。

3.3让学生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让学生要有目的地去看,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是新课标下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与考试接轨。在这一方面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一般先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前为阅读自己准备一些题目,然后再在上阅读课的时候,让全班学生思考,这样既让好学生学会了用英语思考题目,对他们有所提高,又同时培养了其他学生带着问题看文章的习惯。

结语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篇阅读课文,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新课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