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与传承我国精髓文化

2009-03-20周珍兰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德育语言文化

周珍兰

英语教学中究竟该怎么渗透和传承祖国文化的精髓,即教育最基本、最重要、最实质的部分——德育?成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说到英语,一般人只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用语、一种工具而已。所以,纵观当今的英语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带着太多的功利性的目的,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要义:它是提炼文字精髓,传承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抛弃了这一点,也就真正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变得了无趣味了。

语言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就注定了它时刻都得将某种元素即所谓内涵的东西放在首位。而笔者认为,这内涵也即是德育层面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的“与高考接轨”的喧嚣声中,在方方面面的压力下,教师放弃了语言类学科教学的本质,带着学生一头扎进了书山题海中,结果,最好玩的课不好玩了,最应该有思想深度的课没有思想深度了,最能引起共鸣的课擦不出一点火花。学生越来越讨厌英语课,教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书,教学模式的大一统的现象太过猖獗,几乎都是固定的框框,没有个性和张扬,更谈不上创新。

这种现状越来越偏离了语言类学科应有的轨迹。纵观以前的教学,虽然不能保证每堂课自始至终的精彩,但都有其特定的亮点和追求。

亮点一:三分钟演讲,教师和同学的点评。

语言课的特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每天看着不多的三分钟演讲,所起的潜在威力却是无穷的。它充分挖掘了学生获知外界信息的能力,经常在众人面前的讲话于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则提高了他们的倾听能力、分析能力及尊重他人的意识。

亮点二:阅读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文章的特点,朗读、背诵精彩片段,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体会。

以前的阅读课,是最有思想深度和内涵的课,因而也是最令学生感兴趣的课。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说真话,抒真情;而不是局限于师生层面的框框中,形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所谓水到渠成的“一言堂”现象。文科的东西绝对不能等同于理科的“1+1=2”。它呼唤自由,呼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个性的释放和张扬,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亮点三:写日记,写读名著的感想,摘抄富有哲理的精美语句。

培养作家,最蠢的莫过于把人送进作家培训班。没有长期的坚持阅读和思考,又怎么会厚积薄发、文思泉涌?没有不懈的品味生活和读懂生活,又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所以,真正成为作家的捷径应该是长期不懈地看、读、思、背、写,即所谓的作家学的“五疗法”。

亮点四:搭建工程中体现的德育理念。

以前的文章教学,教师更注重无痕教育,于不知不觉中让人找到感觉,提升情操,达到风生水起的境界,如同建造一座美丽的宫殿,在敲敲打打、一砖一瓦中升华了完美。而如今的教育,提前告之最后的意境,让人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情趣。这其中,就缺失了过程的构建美。甚至目前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生搬硬套了一个环节,即讨论,结果由于没有长期的文化积淀,讨论变成了公开课上的演戏,轰轰烈烈开始,草草收场了事,没有任何作用。

亮点五:文章中的人文性的体现。

在高考指挥棒和唯分数论的今天,这种亮点近乎灭绝了。为了某种目的,还管它什么人文性不人文性的,所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让人担心的一代又一代,那种苍白的理解和在理科上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正是“去语言化”的结果。预言家说过:消灭人类的是自身。不重视教育中的人文性,也许预言就会成为事实。

以上的种种亮点,必须是语言类科目应该传承的内涵,即笔者所理解的德育的内容。德育千万不能成为“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必须切切实实地从天上回到地下。而根据笔者的摸索,要真正在英语教育中贯穿德育的理念和痕迹,必须有以下的思考。

兴趣性。大千世界,凡事就怕两个字“兴趣”。

正如一篇阅读中所言,体育项目的各项运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一种乐趣或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所以,人们运动起来,轻松、怡然、自得。而今的体育,背负了太多的话题: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团体的魅力,队员的精神,等等,荣膺着这么多帽子和光环,体育带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压力、负担、压抑甚至仇恨、愤怒和耻辱,种种运动中出现的“黑洞”现象究竟还能给体育运动多少美感和运动之初的宗旨呢?

广泛性。其实,英语中的阅读文章,犹如我们中国的优秀杂志《读者》中的文章,篇篇都是那么有趣和隽永,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以平常的心态和无形中的赏析态度走进英语小阅读,会发现自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或领悟了人生的某种哲理;或欣赏了某种美仑美奂的内容;或陪主人公一起笑、哭,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和风花雪月;或共鸣于眼下很时髦的某个观点,等等。

近阶段,我们一起赏析过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我给它定名为《隐形的翅膀》。经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在习得了听、说、读、写必备的能力之外,更在精神层面上获益匪浅。以下是他们百花齐放的结果:

自强不息是硬道理,只有自强不息,一路跋涉,和谐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传,母亲每晚偷偷辛劳地苦练打字给了儿子无穷的动力和无声的影响。

坚强不等于死撑,自强不息的背后可以有泪水、有徘徊、有苦闷、有释放,否则,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管以什么样的情感释放,母亲永远是儿女的母亲。

可以在困难面前哭泣,但不可以在困难面前退缩、颓废、消沉,轻易被困难打败。擦干眼泪后的行动更重要。

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曲线救国对于失业的人未尝不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英语教育中祖国文化的传承呼唤一种回归的心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搭建、回味的过程很重要。我们坚信,所有人一起努力了,必会形成星火燎原的局面。

猜你喜欢

德育语言文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语言是刀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