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真实性原则在语言测试中的体现

2009-03-20杜红玉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解决方法存在问题特征

杜红玉

摘要: 真实性是语言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复杂、颇具争议的概念。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情况,解析了真实性的特征,并指出了测试真实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真实性原则 语言测试 特征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说”,使人们认识到了语境及社会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八十年代,Canale和Swain对“交际能力”进行了补充。九十年代,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说(简称CLA)进一步完善了交际能力理论。CLA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组成(王佶旻)。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更成为交际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理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Widdowson提出了语言教学的真实性问题。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测试相应的变革,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问题被提上日程。语言学家对测试中的真实性的关注始于Carroll关于综合测试和分离式测试的论述。Bachman(1990)和Morrow(1991)等人为此进行了更广泛的探讨。此后真实性问题便成为语言测试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权威学术期刊《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在1985年专门出了一期特刊来探讨这个问题。随着讨论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造成其复杂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真实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争议。

二、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真实生活观

真实生活观认为真实性是指“测试行为复现某种特定的非测试语言行为的程度”(Bachman 1990)。测试应尽可能地复制出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种种特征,被试在考试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事情。这种观点强调测试卷面真实性及其对被试的影响,强调测试的预测效度。其中三条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是真实生活观的核心:(1)测试的对象是真实生活行为;(2)真实性的标准即真实生活行为本身;(3)卷面真实性、内容相关性、预测效度就足以证明测试的整体效度。

在进一步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生活观存在不少问题。作为真实性标准的真实生活是指目的语使用者的真实生活,还是指外语学习者的真实生活?并且把真实生活作为测试的对象的可行性令人怀疑。在多数情况下,真实生活中的任务一旦被用作测试任务,多少会失去一些真实特征。另一方面,真实生活观把能力的行为表现看作是能力本身,把能力和行为等同起来,就严重限制了真实性的可操作性和对测试成绩的解释及使用(李清华,2001)。在口试方面,真实性不局限于现实语言运用情景,因而口试不一定要出现模仿现实口语活动的特定场合。此外,卷面效度尽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却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具有一定主观性的取样又怎能保证测试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呢?由此可见,把真实生活作为语言测试的对象和评价标准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交互能力观和一致观

Bachman在“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及与Palmer合作的“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两本专著中对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交互能力观和一致观。

1.交互能力观

交互能力观把测试的真实性看作是被试和测试任务之间的互动。所谓互动,就是指“在完成测试任务中被试个人特征参与的程度与类型”。与测试相关的个人特征包括被试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或元认知策略)、话题知识和情感图示。互动程度越深,试题的真实性程度就越高。它强调语言使用者与语境和语篇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交际语言使用的区别性特征;强调利用影响测试行为的诸多因素的理论框架来编写测试。因而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如何在非测试行为中取样转移到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从而有效地激发被试与测试环境、语篇之间的充分的交互作用。Bachman还提出了解释语言测试行为的一般模式: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方法、个人特征、难以控制的测量错误。强调应该在测试中充分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测试行为和测试成绩的不利影响。

2.一致观

在进一步研究中,Banchman和Palmer对测试的真实性的研究融入到了测试的两大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的探讨中,将真实性定义为“语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使用任务特征的一致程度”,如图所示:

这一定义使真实性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也就是说,既然特征的一致性是真实性的关键,那么为了实现测试的真实性,测试任务就要尽可能与目标语现实交际任务达到一致。但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目标语使用任务的范围和特征,又如何确定测试任务与目标语使用任务的对应关系。

(三)真实性

Spence和Brown对Bachman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们从四个角度对真实性问题展开了探讨:测试任务的真实性问题、被试与测试任务之间互动的真实性问题、参与者之间互动的真实性问题、评分标准的真实性问题。由于上文中对测试任务的真实性、被试与测试任务之间互动的真实性问题都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下面就只对后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参与者之间互动的真实性

对互动的研究表明,交际中的话语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结果。例如,在口语测试中,其他的参与者(搭档或考官)的表现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被试的测试行为。Spence和Brown在对口语水平测试的考查中发现,口试中的对话与现实中的对话在策略、互动、交流目的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评分标准的真实性

评分是真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评分真实性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评估人和衡量标准问题。Spence和Brown就在实验中发现,尽管学习日语的澳大利亚学生的平均分要比日本学生的高,但是在语用上,日本学生的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更得体简练,而澳大利亚学生的回答则较呆板做作。所以,语言的社会得体性也应在评分标准中得以体现,判断交际是否成功的准则不应一成不变。许多事实也证明,不少评分标准与现实生活中的判断标准就有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测试的最佳评估人就是操本族语者,衡量的标准就是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可问题是,由于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操本族语者对评分标准的把握和评分的结果很难达成统一。

三、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由于对测试真实性所涉及的因素的认识不尽相同,因而对其本质就存在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对于上述观点应该在具体情况下作具体分析,尽可能从多维度认识和处理真实性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真实性这一概念的几个重要特征。

(一)真实性是主观的概念

我们在讨论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时,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就是“测试对谁而言是真实的”,“谁认为测试具有真实性”,这表明对真实性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员对语料的选择、测试任务的设计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关于真实性的标准。因此,从命题者一方来讲,测试真实性是一种主观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设计出的测试是对被试而言是真实的测试。所以,被试的感受也是判定测试真实性的关键。不同的被试对测试的内容、题型、语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命题人员认为是真实的语料、任务、场景,对被试来说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段材料一旦被提取用作测试材料后,必然会失去原先所具有的时间、地点、对象等特征,从而降低了真实性。测试任务的设计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人为的理想化的因素在里面(卢晓仙,2003)。正如Bachman和Palmer所说“即使我们尽力设计出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测试任务,我们也要意识到,不同的被试对同一任务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

(二)真实性是相对的概念

测试的真实性只有大小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真实和绝对的不真实。把任何语料移入测试中,即使未作任何改动,都有损于它的真实性,因为它离开了它所产生所依赖的语境。测试任务是对目标语使用任务的模拟,模拟即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测试相对谁而言为真实”这一问题就说明真实性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汉语水平考试用于考查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它的真实性就会相对用于考查外国人的汉语水平而有所减弱。这并不是说汉语水平考试不真实,而是它不完全适合中国少数民族,因而真实性有所下降。出于这样的考虑,民族汉考才应运而生。如果一个测试中所使用的语料是来自成人生活,那么它对于成年被试来说可能是真实的,但对少年儿童被试而言可能就是不真实的了(黄大勇,2004)。因此,我们在考察真实性问题时,还要考虑“在何时、何地、对何人真实”的问题。

四、结语

“怎样在测试中体现真实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会继续持续下去。真实性问题在语言测试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语言学家和测试专家的共同重视。真实性涵盖范围广,我们应从多维度加以分析和考查,在具体的情况下作具体的分析。不少关于测试真实性的理论仍属假设,需要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去实践证明,以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建起更全面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应该根据真实性的主观性特征和相对性特征,多从被试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来着手选择适合他们的、具有交际性的语料和任务,以使被试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所定义的“真实”,而应以一种“务实”的态度认真对待。

同时,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教材、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教学理念。只要学生通过这种教材、任务和情景能够提高其目标语的交际能力,那么语言教学就是真实而有效的。这个观点对我们应如何处理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问题或许能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黄大勇.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2]李清华.论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6).

[3]卢晓仙.如何从命题的角度把握英语测试的真实性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4]王佶旻.国外语言测验领域对语言能力的研究述评.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M].张凯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5]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Bachman,L.F.,Palmer,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7]Spence-Brown,R.The eye of the beholder:Authenticity in an embedded assessment task[J].Language Testing,2001,(4).

猜你喜欢

解决方法存在问题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