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译新论

2009-03-20唐丽蓉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唐丽蓉 黄 霓

摘要: 翻译,通常被认为是单个译者的工作,而独译也被默认为翻译的工作模式。但是,翻译领域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合译。合译因其本身的缺点,曾作为抢译的代名词,受到译界排斥;但是,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其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使得合译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翻译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正成为合作翻译可行的一个佐证。本文结合合译的历史和现状对合译的特点和可行性进行阐释,以期令读者对合译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合译 独译 抢译

在译界,翻译标准的制定以及译者的任务的提出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即译者是一个人。但是,不难发现,当前流通的许多译本并非由单独的译者所译,而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由于译者能力和风格的差异,翻译质量不容易得到保证,合作翻译曾是抢译的代名词,作为翻译的操作方法始终被受到排斥,至今尚未引起译界足够的重视。但是,合作翻译本质上并非抢译,因为如果换个角度,把审译工作也加在翻译过程当中,那么几乎所有出版的译本都是合作翻译的结果。简单地将合译等同于抢译而加以否定是轻率的,因此,本文结合合译历史和现状对合译加以阐释,以期令合译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合译历史以及译界态度

合作翻译,也可称合译,其存在早有历史。在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圣经》翻译本,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即由七十二位译者合译而成。由于参与翻译的人员众多,而且分散作业,容易出现用词混乱、理解偏离等情况。为了使民众相信译本精确地转达了上帝的言语,斐洛①提出只有神学者才有权翻译《圣经》,理由是只有他们才可通上帝,如此,合作翻译的译文才会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无论受到上帝多大的感召,动笔时还得由译者来选词造句,因而有可能曲解原意……在转化成译文时,也可能出现主观随意的问题”(谭载喜,2004)。因此,按照斐洛的观点,译者在词序和措辞等方面采取死译,这样的译文的可读性可想而知。

在现代,某些出版社为了赶出版速度,迅速占领引进作品的销售市场,往往召集数位译者同时合译一部作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由几人合译,“常常出现‘合译而不‘合一的现象,如人名地名不统一,有些典故前后注释得不同,或者前面不注,后面来注,或者前后重复注”(余中先,2004),语言不流畅,风格与原文差异很大,甚至意义也不能忠实于原文,总体质量较差。这样的译本就是所谓的抢译。抢译之所以深受指责,原因主要是:由于时间紧迫,组织翻译的人员对于译者的考虑不成熟,往往请随便几个会翻译的人一起翻译,而译者出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或者时间限制,而无法保证译作的质量。

正因为如此,译界对于合作翻译始终是排斥的。在合译时,如果要做到全文完全一致,只怕译者们只能在句子及文章结构、措辞等方面采取死译,但这样的译文可读性极差,如《七十子圣经》。而如果要令译文可读性强,那么译文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出入,总也不能达到叫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但是,尽管有着这种种的不利影响和批评,合作翻译并没有因此而绝迹,而且翻译史上也不乏合作翻译获得成功的例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合作翻译有逐渐频繁使用起来的趋势。

二、合译本质

要探讨合译,我们就要重新树立认识前提,即同一部作品,并非只有一人能翻译(这一点,可以从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译本的现象中得以证明),而且,除了某些风格特点特殊的文学作品之外,大部分作品(文学作品或者应用文文本)的风格并不是那么难掌握。

所谓合译,顾名思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共同承担一个翻译任务。但是译者的职责对于这些译者同样有用。真正意义上的合译并非多个译者将各自的工作进行简单相加。与独译相比,合作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翻译出最好的译文。为了使译文达到预定的效果,其中必定要涉及译者分工、合作、互补及统筹的工作。

按照译者参与人数,又可以简单分为双人合译和多人合译。多人合译,可以包含双人合译。在文学领域通常用于出版作品合集(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之时,多部作品分由多个译者负责,如大中华文库的典籍英译;同时也可以用于工作量大的应用文本翻译,这种应用文翻译的合作翻译最常见于翻译公司以互联网为平台,将翻译文本分成若干小的文本,由多个译者分领任务进行翻译。本论文主要探讨双人合译。

在文本质量的要求上,合译的目的同独译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与后者相比,合译往往要显示出时间上的优势,或者比单个译者智力能力更佳的优势。合译过程通常会分为初译稿、修改稿及终稿。单个译者翻译整部作品,同样须经历这些过程,但是以单人的力量,在时间上是不占优势的。

双人译者可以采取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1.分别翻译,最后统筹。此种合作方式的前提通常是两位译者均为精通双语的译者。二人分别作业,将分译的稿件加以统筹。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两人分译,翻译速度加倍,同时,在遇到难译之处,可以协商解决。但是,缺点在于,两人的词汇使用不同,风格可能有差异。因此,解决的办法是,在翻译之前,两位译者需达成某些共识,制定好标准,对原著有总体的把握,建立术语表,将主要的术语和专有名词等罗列出来,以便统一使用。合译之后,仍然需要一位或两位译者同时审译,进行统筹,最终定稿。

2.一人译初稿,一人审译统筹。审译的角色在于修改、润色,检查译文连贯性,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译文,这样可以起到“旁观者清”的审查效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采取的便是这种合作方法。对于中国名著的翻译,尤其是《红楼梦》的翻译,有人说,最好是由中外译者合作,否则单纯的中国红学家和单纯的外国人,都无法将其翻译好。据杨宪益老先生曾提到:“说我是翻译家,其实我爱人才是翻译家。都是我把初稿翻译出来,交给她加工,她费的力气比我的还大。”②

计算机互联网平台的存在给合译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术语或专有名词的统一这个大问题得以解决。某些翻译软件能够记录译者翻译的历史语料,因而在翻译一部作品的译者当中,如果其中一位已经准确翻译出某个单词或术语,那么这个词语或者习语的译文将自动存储到语料库中,而其后再次出现此类文字时,后面的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语料库中的译文,从而最大可能地统一整个翻译任务当中的措辞。

3.一位双语译者加上一位单语专业人士。将单语使用者列入合译人员之中,并非全无理由。单语使用者独自一人自然是不能做翻译的,但是在合作翻译过程中却是可以说得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纾。林纾本身并不通外文,而是借助了多位口译者之力而译出译文。我们仍然称林纾为译者,这是合作翻译中才会出现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当中,当一位双语译者在遇到自己并不十分擅长的翻译任务时,除了拒绝翻译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依靠另一位该专业领域内的人士,在其辅助之下,译文能够更忠实于原文。

三、合译适用领域

合作翻译主要是用来弥补单人翻译的不足,同时满足翻译任务的效率要求。结合翻译实践和合译的本质来看,合译亦不可滥用,在无限制的条件下,自然以独译为优,但不能排除不得不使用合译的特殊情况:

1.时效性强的原文

文学作品历久弥新,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新的意义,但是科技类文章,除了作为史料之外,更讲求的是时效性。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状况,实时报告近期相关学科的进展,都是越快得到信息越好,因此,时效性是此类文章翻译的重点。

这种翻译对译文的产出速度有较高的要求。如将合同翻译成为另一种文字;或国家政策性文本即将发布,需要译文同时发出;也可以是科技信息类:超过某个时间阶段,“新”的信息便很快变成了“旧”的。这样看来,这种翻译方式确实有“抢先”的味道。但是,由于时间紧迫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翻译质量不能保障。翻译之所以为翻译,更由于它要求译文对于原文来说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因此,在处理时效性原文的翻译时,译者始终要把质量放在首位。否则,翻译就不成其为翻译了,而是胡译、乱译。

2.专业性强的原文

作为翻译人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原文专业性很强。这种原文通常来自科技类翻译文章和书籍,如医学、物理学、建筑类、机械类。外界常以为译者是全能的,任何文体都可以翻译。遇到这种情况,译者要么明确拒绝翻译任务,要么只好硬着头皮上。但是,为了翻译质量考虑,作为翻译者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再去翻译,这是对委托人负责,也是对原作和读者负责。以英语为例,此时,译者可以询问相关专业领域人员,尤其是该领域内懂得英文的学习者。他们的英语表达或许不及英语专业者,但是对于其本专业的知识和术语,他们要精通得多,如能令二者结合,有助于译者理解,翻译出来的才会是比较地道的、可读性较强的译本。

3.篇幅长的原文

对于大部分的作品,独译要产出好的译本,需要耗费译者一人大量的心血,耗时耗力而且时效性很差。而如法律文书、科技文献、外国论文集等文献,篇幅较大,而不涉及太多作者的主观风格因素,在考虑过作品内容整体性、赞助者意图、时间要求、读者可接受性之后可以分配给多个译者翻译。此种合译,如有审译员做统筹,则译文效果更佳。

结语

翻译的步骤有多重,纷繁复杂,小而不可少。一部译作得以面世,不论此翻译是由多人合作或双人合作,还是单人翻译,其实都需要经过这许多的程序。合译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但因为涉及多人合作,译者的能力和风格多少有些差异,这对于翻译风格要求较高的文本,是有一定劣势的。相对而言,独译在把握原译者的总体内容、语言风格和文字表达的一致性上显然是有着更多的优势,但同时增加了译者的时间和心力付出,翻译难度自然不低。古今中外,单人译者踽踽数载而成一部作品,一方面可说明译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数载而成的译作也难以成书发行,也说明了独译者的势单力薄。合译因为集众人之力,在有些时候能够起到独译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如今的信息社会,许多文本的翻译都强调时效性,因而合译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既然无法消除,与其纯粹指责,不如对此现象加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这对于得到较好的译本,无疑有促进作用。

注释:

①从事《圣经》翻译最早的一位有影响力的理论家.

②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62/40463/3240937.html.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2-23.

[2]余中先.重译与合译中的利弊[N].人民日报,2004,(09).

[3]张远帆.合译:统筹担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04).

[4]韩洪举.林纾的“口译者”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