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2009-03-20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关系语言文化

王 宏

摘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语言,而且要注重采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内涵,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从广义上来讲,甚至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社会使用的一切符号。文化是二十世纪以来充满争论的概念,各国的学者们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对文化设定了许多定义。我比较赞同李宇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对文化的广义定义,即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或曰潜在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和制约。下面我将以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

汉语是汉民族社会交际的工具,它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体现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汉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非常注重整体、和谐,注重合而有分,分而有合。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中庸平和。在《易·乾》中就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在汉语中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声母位于音节的前部,由辅音构成;韵母位于音节中声母的后面,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音调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音调。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音调。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音节中的体现是音节被辅音和元音一分为二,但又被它们合二为一,体现了整体、和谐的文化观念。汉民族传统文化也非常注重韵味美,这体现在音调上,使汉语具有了音乐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其平仄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很具有规律性,且句尾“舟”、“流”押韵,读来韵味十足,整齐上口。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汉语重具象,体现了汉民族哲学思维的性格,充满了感受和体现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造字上,就是注重图像性。例如“美”字,体现了汉民族农耕、畜牧时代的祖先以“羊大为美”的文化观念。在汉语的词的构成上同样凝聚着汉民族和谐对称、音律相应的文化观念。词的结构上单音词声韵相随,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两两相拼,不仅有偏正构词,还有联合构词。联合构词自先秦起就一直是汉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之一,例如先后、得失、安危等。同时文化还影响词由本义派生发展出的新义,如龙,原来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后来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派生出真龙天子、龙颜、龙子凤孙等词。后又比喻人才华出众,如龙跃凤鸣;比喻雄才壮志,如龙骧虎视;形容人气概威武,如龙骧虎步;比喻地形雄壮险要,如龙盘虎踞。这些派生出的新词同样渗透着文化内容的隐含意义。

语法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规律。汉语注重从整体上、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认知对象的实质,尚意合,略于形式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的语法受汉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的影响,注重整体、注重意会、注重虚实和注重具象。汉语句子中各意群、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不一定要用关系词来明确交待其关系。结构上也没有较多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说话时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结构内部的相互衬托等条件,使语句尽量精简。汉语的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架构的严整,而是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削尽冗繁、辞约义丰。例如矛盾先生《虹》中的一段景色描写:“旭日的金光,射散了笼罩在江面的轻烟样的晓雾;两岸的山峰,现在也露出本来的青绿色。东风奏着柔媚的调子。黄浊的江水在山峡的紧束中澌澌地奔流而下,时时出现一个一个的小旋风。”汉语注重整体性,不是靠一个个词的本身的变化,没有西方语言的时态变化、格的变化,而是靠词的顺序变化来表达意思。因此在语法上比西方语法就更为灵活、方便、宽泛、松散,更可以根据环境,表达意合。例如:她通知的人还没有来;通知她的人还没有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语言。同时注重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内涵,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E808C《中国语文教育》学习指南.香港公开大学.

[2]李宇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3]王秋隆.文化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观念的影响.

[4]申小龙.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

[5]叶蜚声,徐通铿.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关系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