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材料题的解析方法
2009-03-20张玉环
张玉环
近年来,材料解析题作为中考、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这类题目大体有三种形式,即递进式材料题、归纳式材料题和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不论哪一种形式的题目,解题方法都大同小异。但这又是一个不太容易得分的题型。下面笔者就如何解答材料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笔者认为,对于材料解析题,应基本遵循这样的解答过程:粗读材料,弄清材料大意—审察问题要求,明确重要解析点—细读并理解材料,联系课本—紧扣题意,进行解答。现就其中某些环节进行说明。
一、读透、读懂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读是解题的前提。有的材料比较直白,有的则不太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对材料必须耐心而细致,甚至是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为解题和联系课本的依据,从而为正确解题做好必要的准备。若泛泛而读,似懂非懂,极易导致解题错误。
一是读设问。先定位材料内容,明确答题方向,接着读材料。要读懂材料,可用以下方法:粗读,找核心内容;细读,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带着设问重点读,提取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把握命题的考查方向。
二是连接两头,找出信息。材料的两头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对照材料,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找解题的关键
对于材料题的解答,绝不可能仅仅依靠材料本身来完成,课本是帮助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这将有助于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材料的本源、内容和基本观点。为此对课本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应有明了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把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准确对应。否则就会联系失误,张冠李戴。
首先,找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有时关键词还可能会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出处和内容的简介上,它们都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
其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进行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方面,避免抛开材料和设问,随意发挥的倾向。
再次,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内容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貌离神合”于教材内容。这里的联系一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用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问题就不会太难了。当然,有的设问甚至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这就更容易回答了。
三、把握题目要求,紧扣题意解答
仔细阅读材料,准确联系课本,所有这些,都是为解题做准备,但关键还在于对题目的理解是否到位。所以对题目要求一定要详细、全面,真正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是如何问的,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到底要求答些什么。同时,在文字表达上,做到语言简练,措辞准确。因为一般材料问题的回答不宜太长,忌废话连篇,不着边际。此外,解答还要注意要从不同角度作答,千万不能只有一点却展开论文似的论述。
此时,一要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做出限制,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据材料概括提炼”、“根据材料谈认识”、“评价材料的观点”、“综合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等,这些限制词语表明了设问内容的含义和考查要求。
二要答好第一问。除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下一问的回答。因此,回答第一问时要细心推敲,力求准确。第一问的回答错误,会影响后面的答案。
三要解答完整而有层次。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材料的解析要完整。
四要注意运用史观。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如“简要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要从材料中得出这个观点,就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正确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时代背景,有利于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材料。
五要答案简洁。高考对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较高,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
六要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而且可从分数看出大概要从几点回答。
真正做好材料题,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总结。不同的材料,侧重点不同,具体材料应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