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09-03-20祝先明朱君红祝超波
祝先明 朱君红 祝超波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油茶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滞后原因;对策;浙江丽水;莲都区
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62-02
油茶又叫茶子树,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已有2 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优质上等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色泽金黄,味香可口,营养丰富,容易被人体吸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起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常被人们称为长寿油。此外,茶油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由于油茶不受虫害侵袭,整个生长过程无需施用农药,是绿色保健食用油。茶油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保健功能,使其已具有稳定的城市消费群体。因此,油茶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1莲都区油茶产业现状
1.1油茶分布情况
莲都是浙江省三大油茶产区之一,素有“浙南油库”之美誉。现有油茶面积13 933.3hm2,占林业用地的11%。全区18个乡镇均有天然油茶林分布。油茶林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有碧湖、大港头、老竹、太平、联城、巨溪、黄村、高溪等8个乡镇,333.3hm2以上的有城区、水阁、仙渡、丽新、双溪等5个乡镇,上述乡镇的油茶林面积占油茶总面积的98%。油茶面积超过66.7hm2的有59个行政村,其中266.7hm2以上的有碧湖镇的中坳村、联济村、中溪村和黄村乡的戈劄村。油茶林林龄状况及各类林龄所占比例为:产前期26.1hm2,占0.2%;盛产期13 210.8hm2,占95%;初产期96.8hm2,占0.6%;衰产期599.6hm2,占4.2%。
1.2生产经营状况
莲都油茶生产大致经历了高潮、低谷和稳定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油茶发展高潮;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油茶品种混杂、管理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茶油价格低、经济效益差,严重挫伤了广大林农的产业积极性,油茶产业陷入低迷,产量逐年下降。导致远山、高山油茶林荒芜,近山、低山油茶林改种,油茶面积逐步萎缩;90年代初,连续实施了两期林业部“油茶低改项目”,收到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随着油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一定控制,经营管理水平和茶籽产量开始回升。近2年茶油市场看好,价格上升,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油茶生产逐步恢复,低改和新造林面积也有所回升,油茶籽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油茶林栽培品种主要有普通油茶、红花油茶,正常经营的面积约3 333.3hm2,占油茶总面积的24%;荒芜面积10 600hm2,占油茶总面积的76%,其中不宜低改的约2 600hm2,占油茶总面积的19%。据年报统计,2008年油茶籽产量4 943t,平均产量355.5kg/hm2;按23%出油率计算,年产山茶油1 137t,平均产茶油81kg/hm2;按油茶籽单价5.1元/kg计算,年产值2 496万元,平均产值1 785元/hm2。历史上最高经营面积约22 000hm2,最高年份油茶籽总产量5 000t,平均产量约600kg/hm2,总产值3 300万元,平均产值2 550元/hm2。茶油加工情况:全区约有15个家庭作坊式油茶加工点,无大中型油茶加工企业,产业毛油,出油率低,油饼利用率更低,大部分用于烧火和耕作,其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
2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滞后原因
2.1政策原因
近几年来,虽然林业部门拨款;在油茶产区组织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但对油茶产业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政策扶持。
2.2种植原因
一是油茶经营面积虽大,但产量低,效益差。一般产油60~75kg/hm2。油茶低产低效是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二是油茶林分的个体和群体结构不合理,品种混杂。现存的绝大多数油茶林是实生林,由于绝大部分都是源于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株间产量差别很大。从个体结构看,劣株弱株占60%,丰产性植株占30%左右,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kg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kg,甚至颗粒无收;从群体结构看,油茶老林和疏林占绝大多数而且品种混杂,600株/hm2以上占40%。三是油茶普遍存在老、弱、病、残、劣、荒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部分林地没有抚育管理,致使林地杂草丛生,土壤坚固,通透性能差,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同时由于缺少管理,油茶抗病力差,病虫危害严重,尤以炭疽病、煤污病最为严重,落花落果严重,坐果率仅有30%。大多数油茶林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林地质量变差,立地退化严重,地力越来越差。
2.3加工原因
茶油加工是当前发展油茶产业的瓶颈。莲都区虽有15家茶油加工企业,但精加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一。茶油加工大多是通过茶籽压榨的粗茶油作为食用油,传统毛油杂质多,含有残留的植物碱,口感色感差;加之食用、炼油时油烟味道难闻,影响了人们的选用。茶油的精加工和副产品加工业滞后。油茶产地多为山区,产地分散,产量不大;加之油茶的深加工提炼技术一直停滞在粗榨毛油的层面上,茶油大部分自产自销,多以毛油形式消费掉,综合利用更少,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油茶的产业化发展也极为不利。
2.4市场原因
一方面,茶油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价格相对偏低,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这种状况也限制了莲都油茶产业的发展。
2.5科技原因
在油茶生产环节缺乏技术支持,大部分管理粗放,有的甚至没有管理,导致油茶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经济效益低下。在加工环节中,对油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滞后,依靠传统工艺的加工,使用土制的加工设备榨油,生产茶油质量差且产品利用单一,茶枯主要应用于农药和作肥料,产值利润都比较低,严重影响油茶种植业的巩固和效益的提高。缺少科技支撑也是阻碍油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3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莲都山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与指导,加强生产行业的管理,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出台油茶产业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以充分调动油茶产业投资者的生产积极性。
3.2制订规划,加强落实
制订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产业规划和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发展机制、融资体制、科技政策、信息支撑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培植和行业组织发展,努力形成资源稳定、加工先进、流通活跃、全面带动的产业新格局。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从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扶持等方面为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要加大行政拉动力,协调部门关系,齐心协力推进油茶产业化。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组织各部门促进油茶项目的开发建设申报,争取上级各部门的财政支持,同时制订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参与油茶的开发和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油茶基地的建设,促进油茶的规模生产。
3.4技术支撑,改造林分
一是深挖垦复。深挖垦复可以清除林内灌木、杂草,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促使土壤的分化和有机质的分解,疏松土壤以及蓄积更多的水分、养分,为翌年油茶生根、抽芽、发叶、开花结实打好基础。此外,还可以使林内通风透光、清洁林地,减少病虫害。二是适量施肥。施肥以后,土质变肥、变松、涵蓄水分,有利于油茶根系生长发育,根系能吸收更多的水分肥分,满足油茶生长发育的需要。林业科技人员通过试验已总结出了一套油茶树冠投影面积深挖垦复施肥技术。三是整枝修剪。修剪可改善光照条件,增强树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控制枝叶生长,保证结构合理,减少病虫害,充分利用空间,促使冠上下内外多开花多结果,达到丰产的目的。四是加快油茶良种芽砧苗繁殖,促进莲都油茶良种化基地栽培。
3.5精心谋划,抓好示范
要集中资金和技术,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作为典型,真正做到资金落实、技术到位、措施有效,高标准、高质量地建好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产稳产高效的油茶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向广大农户普及油茶的生产栽培技术。
3.6培植龙头,提升产品知名度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加工工艺,并制订统一的产品标准。要实行油茶产业化,逐步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提高莲都茶油的知名度和打通市场销路。努力提高油茶综合开发能力,拉长加工链,开发系列产品,提高附加价,增强市场竞争力。榨油后茶饼还可浸提5%~8%的油,浸提后进行茶皂素的产业;留下的残渣经过粉碎加工制成产品,作为虾饵、鱼塘清洗剂、消毒剂等。
3.7加强合作,科技助推产业发展
积极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农户认识到种植油茶是致富的新途径,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时为企业提供油茶加工技术支撑,解决企业加工过程中的难点,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加工技术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参考文献
[1] 姚小华.图说油茶高效生态栽培[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吴黎明,任钦良.名特优果树栽培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3] 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4] 庄瑞林.油茶低产林改造[M].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