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病综合防治技术
2009-03-20王志新
王志新
摘要鱼病是影响水产养殖业稳产、高产的的主要原因之一。阐述了鱼病与环境的关系,从药物防治、免疫预防、生态预防、改良品种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等方面,总结了淡水鱼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淡水鱼病;环境;关系;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26-01
鱼病是影响水产养殖业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也从未停止对鱼病的研究和防治。对目前有关鱼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发现,鱼病种类已高达百种以上。鱼病流行对养殖业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使经济遭受极大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养殖户束手无策,导致一些养殖户乱用药,结果不但没治好病鱼,反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条件,甚至污染了一方水土。这些盲目的做法,主要是缺乏有关鱼病的科学知识。因此,要想养好鱼、提高鱼产量、获得经济效益,掌握鱼病防治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1鱼病与环境的关系
鱼的生存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在自然情况下,水对鱼的生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水中有足够的氧气来供鱼类的呼吸,有充足的饵料满足鱼体的生长,有适宜的温度保证种群的繁衍,同时水底的淤泥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种群,它们分解着鱼体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把它们分解成简单的营养盐类,供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利用,这些植物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氧气和食料,使水体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一种良好和谐的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和谐平衡被打破,对鱼的生存就造成威胁。食料缺乏使鱼的生长和抵抗力下降,氧气不足使鱼浮头窒息,加之有害微生物的作用,鱼病即可发生。因此,鱼病发生并不孤立出现,是鱼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鱼病综合防治技术
鱼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要以多方面进行防治,才能够有效,具体做法如下。
2.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一种不污染环境并防止鱼病发生的有效方法。该法通过人工作用,调动鱼体自身的抵抗力,抵抗病原的入侵和干扰,从而战胜病原。鱼体免疫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方法有注射法、口服法、浸洗法。其中,注射法免疫率最高,可达80%~90%。口服法次之,浸洗法仅能使10%左右的鱼体能获得免疫。在国外有较先进的喷雾加压法。免疫防病主要是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类鱼病,对寄生虫性鱼病和当今其他防不胜防的暴发性流行病,还缺乏有效的药物,在免疫方法和技术上也有待改进和提高。
2.2生态预防
生态防病是一种方便、省钱、无副作用的防治方法,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防病可通过清除淤泥,改良土质、改良水质、控制病源、流行区域进行轮换养殖对象、流行季节采用避开发病高峰期等,创造有利于鱼类生长的水生环境来进行防病。目前对于草鱼出血病、鲤鱼痘疮病等已取得可喜效果。
2.3改良品种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放养优良品种不仅节省饲料,而且能加快鱼体生长速度,在抗病和对环境适宜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如高产的建鲤、澎泽鲫等,的确对养殖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目前对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步子还较慢,就养殖的鲤科鱼类而论,通过审定且被推广的良种仅39种,鲤鱼15个品种,推广的覆盖率仅40%左右,有1/2以上养殖的种类仍是遗留下来的传统品种,有些已退化,有的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已不占优势,应进行更换。
2.4药物防治
正确合理地使用鱼药对鱼病的防治能起到积极作用。生产中常见的鱼病在药物的作用下得到了治愈。在饲养过程中药物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也有多种鱼病在药物治疗下,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好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用药已晚;二是所用药物很难进入鱼体内发挥药效;三是所用药物数量与养殖面积、水深等情况的计算上有误差。目前在饲养过程中,施药方法主要是口服的内用药和全池泼洒的外用药;其他方法如注射法、浸洗法等在大面积饲养期间很难进行。口服药即便是药物对症,但因为病鱼食欲下降,很少摄食,因此药饵不易进入体内。外用药虽说能杀死水中病原,但这通常是群防群治的泼洒法。将水中有益微生物统统杀灭,往往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有的药物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2.5其他防病方法
改善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改进落后的操作方法,合理配置饲料营养结构,使饲料营养更丰富、适口,避免营养性疾病发生,加大环保力度,控制水质污染,尽快建立和完善鱼病的检测制度。
总之鱼病的防治方法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是非常有效、切实可行的。各养殖地区可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以保证养殖业的稳产、高产。
3参考文献
[1] 秦玉丽.淡水鱼突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3):79-80.
[2] 秦玉丽.鱼塘用药的种类及原则[J].河南农业科学,2001(8):39.
[3] 王昊飞.鱼病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44.
[4] 王锐.春季常见鱼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