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经济林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2009-03-20刘丽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经济林对策

刘丽华

摘要: 以景宁县经济林为例,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山地经济林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降低经济林成本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林;成本高;原因;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S759.3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265-02

景宁县位于浙西南山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地丘陵,经济林开发是山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景宁的经济林生产发展很快,规模开发成为经济林开发的主要趋势,至今全县已有各类经济林基地1.06万公顷。经济林成本包括土地规划、开发、苗木种植、抚育管理及采摘等阶段的成本。经济林开发成本高、种植效益低下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现就经济林种植业成本管理作一些探讨。

1经济林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1.1土地开发费用高

经济林开发一般选择山地丘陵,不利于机械操作。劈山、炼山、土地平整、开挖水平带及挖定植穴、施肥等工序都依赖于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是阻碍农业现代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个制约因素。一方面,单位面积经济林的开发投资高。由于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单位面积经济林的投资相对增加,即增加了经济林开发的单位成本。另一方面,农民科技意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对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要求不严格,并且在基地质量检查环节存在一部分实际操作不科学的现象,基地开发质量差,影响了经济作物生长,从而增加了成本。

1.2苗木成本、种植费用高

一是苗木成本不断升高。经济林苗木的培育周期较长,一般需2~3年才能出圃。当苗木需求量增加的时候,育苗农户增加,苗木出圃与经济林开发高潮刚好存在一个时间差。每逢大面积开发时,苗木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尤其是新品种,其以优良品性占据优势,需求量较多,价格也较高,从而增加了经济林的成本,致使苗木种植质量不高。二是根据景宁县近十几年开发情况来看,补苗成本占植苗成本的10%。死苗增加,补苗增多,苗木成本、植苗费用、肥料及施肥费用也相继升高。死苗较多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苗劳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科技培训,凭传统经验种植新品种。另外,由于农户管理水平低,基地成园率低。一些苗木在栽植成活之后,由于没有及时抹除萌蘖,良种枝条与砧木抽生枝条营养竞争激烈,导致良种枝条枯死,优良苗木变成实生苗,有的由于管理跟不上,致使苗木枯死,降低了苗木成活率,基地成园率低。同时,苗木成活率还受制于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靠天吃饭是农业的共同弱点。

1.3生产资料投入成本高

生产资料是经济林生产的主要成本。农业企业参与经营管理的经济林面积较广,而工作人员较少。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经济效益不高,企业一般尽量少安排长期管理人员,到农忙季节再雇用临时性生产人员,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就给生产资料管理带来隐患,使材料购、存、领不能形成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农药、化肥使用效果不佳,投入大、产出少,增加了成本。

1.4劳动力投入较多,人力成本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价格也日益提高。在经济林抚育管理中,山地的地理条件不利于机械操作,中耕除草、修剪、施肥、灌水、喷药、采摘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大增加了经济林管理成本。

1.5土地综合利用率低

景宁县大部分经济林实行单一经营,土地综合利用率较低。种养结合、套种等充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得立体农业没有得到开发。单一经营无形中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土地效益低,相对提高了经济林开发成本。

2降低经济林开发成本的措施

2.1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一是推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山地特点,开发山地作业机械,提高经济林劳动生产率。同时推行规模经营,根据具体条件和农户联合进行股份制开发,进行统一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规模经营,降低开发成本。二是 把好土地开发质量关。首先,把严面积测量关。这是基础工作,关系到以后一系列的成本定额的制定,以为成本预算打好基础。其次,对土地开发的各个重要环节实行承包制。如劈山、炼山、整地、开挖水平带、施肥等关键环节,按照规模经营的经济林园地建设标准严格要求,根据标准包质量,根据面积包工资,签订严格的承包合同,将每块地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完善监督检查制度。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外,对完工的土地及时进行验收检查。为了杜绝人情检查,提高检查验收人员的责任心,应制订检查制度,将检查人员的工资与工作成绩挂钩,对验收后的土地进行抽样复查,并根据抽查结果进行奖惩。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2建立良种苗圃,降低苗木成本

苗木关系到经济林开发的成本、质量、品种等问题,并且,苗木培育效益比经济林种植效益高。建立良种苗圃,不仅可以把握苗木品种纯度,提高苗木质量,根据本地经济林开发需要,调整品种结构,还可适当平衡良种苗木需求量大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苗木紧缺的年份可解决苗木来源问题。农业企业在注重开发的同时,也应将育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培育优良新品种,在满足自身开发需求的同时,对外提供苗木,增加效益。

2.3加强苗木购、存、植管理

购置苗木时,通过抽样检查,严格把好苗木数量、质量关;苗木进、出库时,认真清点数量,及时登记,并办好进、出库手续,以明确责任。定植苗木也应实行承包。经过对定植穴的质量验收后,承包人根据承包面积及定植穴数办理领苗手续,保证苗木数量完整,减少苗木浪费。由于苗木种植季节性强,要强化时间观念,抓紧苗木栽植工作,防止因苗木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苗木干枯。在栽植前对苗木进行适当摘心、修剪,尤其在干旱季节要及时进行浇水、施肥,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制定量化标准,对植苗质量进行检查,不符合标准,要求返工或进行赔偿,以减少死苗数量,降低成本。同时,在经济林开发、种植、管理的关键季节及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开发一片、管好一片的目的,提高基地成园率。

2.4完善生产资料管理

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据调查,经济林抚育成本支出中,农用生产资料支出占总成本的30%左右,随着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转变,这个比例还要增高。生产资料管理是最难的一环。因为肥料施入水土中,难以检验施肥数量、质量,需待查看树势检验。如遇上自然灾害,连来年检验也无法进行,造成分不清作物生长好坏是施肥原因还是自然因素影响。为此,必须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制定一套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制定抚育预算,这是实行成本事前控制,进行成本分析、考核,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建立相互监督机制,生产资料实行统一购买、保存、统一调配,规范购、存、领手续,施肥时安排监督人员,尽量减少浪费。

2.5科学管理基地,减少劳动力成本

积极应用科学管理技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简化树体结构,减少修剪用工。根据地形、坡度尽量使用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机械设施,提高施肥、灌水效率。在病虫害防治中,不仅要搞好化学清园工作,还要利用物理防治等措施,建造良好果园生态系统,保持园内害虫和有益天敌的平衡。病虫要准确测报,做到“适期防治、早防早治”。使用合理高效低毒农药,保护天敌和降低农药残留量。选择抗病虫品种,运用科学栽培措施、生物防治技术等,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省药费和人工机械等费用。

2.6加强立体农业的开发,提高开发农业的综合效益

经济林生产周期长,产出收益缓慢。加强立体农业的开发力度,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在尚未投产的经济林中,可通过间作、套种一年生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前得到产出效益。还可结合养殖业,在基地中进行草食性畜禽、家禽饲养,既可以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又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相对降低成本。

3参考文献

[1] 谭方友.贵州省经济林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1997(3):52-54.

[2] 巩文.甘肃省经济林栽培区划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2):37-39,49.

[3] 张安玲,毕庶嵩.发展高效经济林是山区致富的必由之路——赴山东省沂蒙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地区的调查报告[J].经济林研究,1994(1):78-80.

[4] 张日清.经济林生产与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5(2):16-18,86.

[5] 李建安,卢彰显,何志祥.试论我国经济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经济林研究,2007(2):102-105.

[6] 王振一,陈爱华,邵学红,等.低山丘陵地区经济林爆破整地动态效益分析[J].经济林研究,1999(1):42.

猜你喜欢

经济林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试析经济林种植技术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经济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生态理念的经济林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