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09-03-20王淑兰周瑞芬张贵森
王淑兰 周瑞芬 张贵森
摘要: 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病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189-01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1994年发病较为严重,以后年份较轻。2009年,在滨州市滨城区又大面积发生危害,病株率达到8%~12%,严重的地块达到20%以上,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该病发生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高梁等作物。了解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综合防治,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
1发生症状
玉米出苗后即染病,植株心叶出现扭曲生长,病苗浓绿,叶片短而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叶背面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条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生长迟缓,出现死苗、弱苗,一般需毁田重种;玉米3~5叶时染病,植株上部节间粗肿矮缩,节间短缩,叶片丛生青绿,多数难抽穗结实,造成严重减产;5~7叶后染病,病株矮化,叶色浓绿,虽能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籽粒瘦、经济产量相对较低。
2发病条件
2.1毒源
玉米粗缩病(MRD)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侵染引起的。在植物病毒分类上,MRDV属于呼肠孤科,斐济病毒属第2组,我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玉米粗缩病病原物是MRDV,但在国际植物病毒数据库(VIDE Database)中,却认为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最终确认还需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在自然界该病毒广泛存在着毒源寄主及传播介体,多数禾本植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且在灰飞虱越冬代3、4龄若虫体内越冬,毒源较广泛。
2.2玉米播期
玉米播种期不同,病害发生程度不同。春播及麦田套种发病率高于麦收后灭茬直播玉米。
2.3品种
不同品种之间感病程度不同。目前生产上高抗玉米粗缩病的优良品种较少。
2.4田间杂草
田间路边杂草是灰飞虱和病毒越冬越夏的寄主,也是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但近年田间路旁、渠道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严重,为玉米粗缩病及其介体提供了丰富的中间寄主和广阔的越冬、越夏场所,造成靠近田边、沟渠旁及杂草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2.5气象条件
秋季温度偏高,传毒昆虫为害时间长,易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偏高,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死亡率较低,2009年夏季连阴多雨,有利于传毒昆虫越夏和田间毒源积累。
3防治方法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玉米粗缩病。
3.1农业防治
一是适当调整玉米播期。玉米适当晚播,能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重病田应于麦收后灭茬直播,躲过5月中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飞虱成若虫盛发传毒期;轻病田于麦收前5~7d套播,尽量缩短小麦和玉米的共生期。二是选用中早熟耐病品种。经试验调查,品种间的耐病性有差异。可适当推广耐病性较强的农大108、鲁单981、登海11号等品种。三是加强管理。及时铲除田边路边沟渠旁杂草,及时中耕除草灭茬,增施有机肥,推广使用玉米配方施肥技术,遇旱及时浇水,促苗早发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四是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3.2化学防治
一是推广使用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不但能防治地下害虫,预防病害,而且药剂能随种子出土而被玉米吸收,兼治灰飞虱、蚜虫等地上虫害,有效期一般35d左右。二是消灭虫源。麦田灰飞虱的最佳防治适期为1代低龄若虫高峰期(5月上旬),最佳药剂和用量为80%敌敌畏乳油4 500mL/hm2,防治1次即能有效控制麦田灰飞虱发生基数。在成虫扩散高峰期和若虫产卵孵化高峰期,即灰飞虱向玉米地迁移之前,用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48%强富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喷雾,或20%灰扫利2 000倍液,或20%灭多威1 5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7.5L/hm2拌细土375 kg/hm2撒施,防治重点是地头、田边、沟渠、道路两侧杂草较多的地方。在套种玉米麦收以后有灰飞虱迁移危害时,应及时用上述药剂或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对大田进行防治,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三是药剂防治。对于发病地块,可在玉米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5%菌毒清水剂400~6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或14.5%毒克800倍液喷雾,可有效抑制病毒病的发展,也可用植病灵及富尔菌毒克600倍液加富尔维克多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能有效缓解病情和治愈。
4参考文献
[1] 葛化丽.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7):49.
[2] 刘希瑞.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9(6):75.
[3] 田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09(14):46.
[4] 宋斌,邢宝龙,李育才.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