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十改超高产栽培技术
2009-03-20孙晓周张立军魏新田
孙晓周 张立军 魏新田
摘要为提高玉米产量,镇平县从品种、种植方式、改土、施肥、治虫、化调、培土、辅助授粉、人工去雄和采收期等方面总结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067-01
玉米是镇平县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年春夏播种面积在2.9万公顷以上,在种植上沿用多年的习惯,致使玉米产量差距极大,高产区单产可达到12.75t/hm2以上,低产区仅5 250kg/hm2左右。为了使镇平县玉米产量能有一个新的突破,打破低产瓶颈,2008年8月在玉米收获前后,笔者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寻找超高产玉米田块,并把这些玉米种植能手召集到一起,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出玉米十改超高产栽培技术。
(1)改品种。目前市场上品种繁多,仅各种子门市部摆放的就不下100种,但这百余种玉米品种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为杂交种。这些玉米品种可根据种性分成3大类,第1类稀植大穗型,这一类品种适宜旱区种植,管理方便,一般种植密度在4.95万株/hm2左右。第2类中高密度型,种植密度5.7~6.6万株/hm2。第3类高密度型,种植密度在7.5万株/hm2以上。第1类穗大喜人,但产量一般;第2类易创高产;第3类产量稳定。因此,在选种时不能把稀植大穗型品种高密度种植,也不能将高密度型品种进行稀植,要根据种植要求套种田选稀植大穗型,创高产选中高密度型,要稳产选高密度型。中高密度型标准为株高不超过2.3m,穗位在90cm上下,生育期90~100d。如改良晋单51、浚单20、浚单22、豫单22等。
(2)改种植方式。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种植。以前玉米种植方式人们习惯采用50~60cm等行距种植,这种方式光能利用率仅为2.2,如能使光能利用率提高0.1个百分点,产量即可增加1 125kg/hm2。如采用窄行40cm、宽行90~100 cm、株距20~23cm,光能利用率可提高0.2个百分点,产量也会有显著增加。
(3)改土壤。由于近年来玉米施肥不重视施用有机肥,尿素、碳铵、氯化铵使用量逐年增加,部分地区碳铵用量高达2 250kg/hm2,尿素用量多达600kg/hm2,氯化铵用量也在1 500kg/hm2左右,加上麦收秋收多用旋耕机旋耕,耕层越来越浅,土地板结现象相当严重,对玉米高产十分不利。综观高产典型均与培植塇虚土壤和施入有机肥有关。因此,玉米播后在窄行内施入活土免耕肥375kg/hm2,连续使用3年后可基本实现免耕。
(4)改施肥。以往施肥均习惯在玉米播种时随种一次施入全部氮素,而在众多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均提出玉米应控5叶促7叶。随种一炮轰,致使玉米出苗后得不到合理的控制,下部茎节伸长,影响霸王根下扎,易造成后期倒伏。采用叶龄施肥法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当玉米6片展开第7片露尖时,在窄行间追施105~150kg/hm2无渗漏、无挥发、无污染的新型氮肥肽能氮,能使穗长穗粗。10叶展11叶露时追第2次肥,在窄行内施肽能氮225~300kg/hm2,能使籽大粒饱。
(5)改治虫。主要是改以往发现虫为害后治虫为玉米10~13叶大喇叭口期施药。方法是用50%辛硫磷15份/hm2,掺细河沙或细煤渣1 500份/hm2配成颗粒剂丢入大喇叭口内,每株2.0g。也可用0.1%功夫加适量毒死蜱,拌10~15倍的细河沙或细煤渣丢心,每株1.5g。
(6)改后期化调为早期化调。在玉米第1次追肥与第2次追肥间,即玉米6~9叶间,用玉米千斤不倒15支/hm2,对水150~225kg/hm2,喷洒玉米心叶。喷洒时千万不能超过10片叶,超过10片叶不但起不到喷洒的目的,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7)改不培土为适时培土。早期未进行化调的玉米田,为防止玉米在雨后倒伏,可在玉米露腰穗后,即将宽行土培到窄行间,封玉米根茎部10cm左右。无培土田玉米雨后发生倒伏,切记不要扶起,更不能扶起用脚踹根茎两侧土壤强迫其直立,这样会损伤新扎霸王根,造成减产,应让其自我调节。
(8)改自然授粉为人工辅助授粉。当玉米天缨拔出第3天,2人用塑料绳在天缨下拉天缨,第5天再从相反方向拉1次,玉米即可减少秃尖缺粒现象。
(9)改不去雄为适期人工去雄。俗话说:“玉米去了头,力量大如牛”。人工去雄有利于养分向玉米籽粒集中。可在玉米天缨抽出当天进行隔行或隔2行去1行。待全田雌穗玉米须全部变为红褐萎蔫时,可将玉米所有雄穗抽掉。
(10)改表层苞叶发干即收为适期收。镇平县玉米收获多在表层苞叶黄干时,此刻玉米籽粒还没完全成熟,如收获会造成减产。待玉米穗的5层苞叶全部黄干,手捏发虚时收获最理想。
参考文献
[1] 滕辉升,张述宽,苏琪,等.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植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9(1):4.
[2] 赵万庆,岳尧海,张志军.青贮玉米栽培和发展前景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54-55.
[3] 朱海涛.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12):11.
[4] 潘熙曙,胡道君.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顾问,2009(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