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晚稻A优33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09-03-20涂军民梅凯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王 欢 涂军民 梅凯华

摘要:介绍了杂交晚稻新品种A优338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管肥水、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以期为A优338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晚稻;A优33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059-01

A优338是湖北省黄冈市农科院用自育三野败不育系A4A与自育三系野败恢复系R338测交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稻新品种(鄂审稻2009013)。2007~2008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不仅产量突出,而且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2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2009年4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

1特征特性

1.1稻米品质优

2007~2008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2%,整精米率60.6%,垩白粒率18%,垩白度2.3%,直链淀粉含量22.7%,胶稠度61mm,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2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有香味。

1.2农艺性状

A优338全生育期为112.6d,比对照金优207长0.9d,有效穗286.5万穗/hm2,株高104.8cm,穗长24.5cm,每穗总粒数150.2粒,每穗实粒数106.4粒,结实率70.9%,千粒重27.6g。该品种根系发达,生长势强;叶片浓绿,挺直,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穗大粒多,穗层整齐,成熟时叶青籽黄。A优338适宜湖北省及长江流域作二季晚稻种植。

1.3抗倒性好

A 优338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抗倒伏能力强,适合于机械化收割。在近2年的示范种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优、米饭食味佳、抗倒性强等优良特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1.4产量高

2007~2008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893.90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13%。其中2007年产量7 892.85kg/hm2,比金优207增产2.69%,增产显著;2008年产量7 894.95 kg/hm2,比金优207增产5.61%,增产极显著。2005年在黄冈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的品比试验中产量达到8 584.50 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2.31%,增产极显著,品质达国标2级;2006年在黄冈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的展示试验中产量达到8 739.00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58%;2007年在黄冈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的展示试验中产量达到9 187.5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31%。通过几年的种植试验,A优338均表现出高产增效的特点。

2高产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平整秧田,秧厢宽1.8~2.0m,厢面要平,不能有水窝,秧田底肥施复合肥375kg/hm2。秧田播种量187.5kg/hm2,按2m厢宽、27m厢长播1kg种,做到稀播匀播,播种时间为6月18~20日。1叶1心时喷多效唑3kg/hm2,可矮化秧苗,促进分蘖,兼具防杂草的作用。秧苗在2叶1心、3叶1心时各追施尿素75 kg/hm2。秧龄控制在30d左右,移栽时每粒谷苗带2个分蘖苗为最好。

2.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插足大田基本苗,是争取有效穗多、成穗率高的有效方法。7月20日前后带水移栽,秧龄控制在30d内,移栽时在秧田打1次预防药。大田插植密度可以按13.33cm×20.00cm、16.67cm×16.66cm或者16.67cm×20.00cm。栽植30万穴/hm2,每穴2粒苗,确保基本苗120~150万株/hm2

2.3科学管肥水

大田应重施底肥,底肥占60%~70%,追肥占30%~40%,施纯N 165~180kg/hm2、氯化钾112.5~150.0kg/hm2。移栽后7d内追施尿素150kg/hm2 1次,以后视苗情酌情追施。管水要实行寸水返青、浅水分蘖、苗够晒田、足水养胎、湿润灌浆的原则。插秧后20d内苗数平均达到12株/穴左右时应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要保持充足的水分(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后期灌浆要遵循“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管理原则,保持湿润管理,切莫断水过早,影响籽粒充实。该品种进入黄熟阶段时,稻田应排水落干,这样不仅有利于籽粒充实饱满,还有利于田间收获。

2.4综合防治病虫害

苗期要特别注意防治稻蓟马的危害。移栽后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螟虫、稻飞虱及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3参考文献

[1] 杨伦辉.杂交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09(2):5-6.

[2] 李金娟,李虹,唐慧丽,等.杂交晚稻氮肥不同用量田间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57.

[3] 秦钢,莫海玲,梁曼玲,等.优质晚杂交稻新组合百优1025[J].杂交水稻,2009(2):84-85.

[4] 林和顺.籼稻杂交晚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探析[J].科技资讯,2008(27):130-131.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