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中粳稻连粳六号无公害栽培技术
2009-03-20张木松
张木松
摘要:阐述了连粳六号的主要特征特性,从产地环境选择、产地环境控制、种子质量控制技术、育秧准备、播种、秧田管理、整地与移栽、本田管理和适期收获、脱粒与贮藏等方面,总结了优质中粳稻连粳六号无公害生产技术,以为连粳六号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连粳六号;中粳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052-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健康的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2008年灌南县共取得水稻无公害产地认定2.3万公顷,品牌认定6个,该县将优质水稻与无公害栽培结合起来,在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稻米的同时也为灌南县稻米外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广大稻农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连粳六号系连云港市黄准农作物育种研究所育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米标准。灌南县于2007年引进示范该品种(系),2009年推广种植,当年累计推广3.0万公顷,占同期灌南县水稻种植面积的85%左右。
1连粳六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连粳六号为连云港市黄准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88为母本、京4x109 F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粳稻品种。其主要特征特性有:抗病性强,田间种植表现为高抗条纹叶枯病;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55d左右;产量高,稳产性好,高产可达11.25t/hm2以上,一般有效穗350万穗/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4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左右。熟相好,易脱粒;米质优,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米标准;抗倒性强,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盛,茎秆粗壮,分蘖性好,成穗率高,后期生长良好;适宜在江苏淮北及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2无公害生产技术
2.1产地环境选择
良好的产地环境条件是无公害稻米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前应对产地环境进行调查,监测评价,以下几种情况不能作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基地:一是产地周围及产区内,有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单位,其排放的废气、废渣对产区农业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二是产地为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高发区。三是产地排灌设备不健全,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四是通过对产地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某一单项重点污染指数超标,或若某一单项非重点污染指数超过1,且综合污染指数不达标的。
2.2产地环境控制技术
(1)保持产地空气清洁,产地要做到四周无工矿企业污染,距医院和主要交通干线等有污染源地域1 000m以上,必要时按大气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要求进行测定确认。
(2)保持产地灌溉水清洁和排灌方便,产地稻田用水要控制污染源,附近工厂和医院的废水经过严格处理后,经抽查监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才能灌入基地使用。另外,要选择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稻田作基地。
(3)产地要选择土壤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良好的稻田,pH值小于7.5,有机质含量1.2%~2.0%,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符合无公害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禁止施用带污染的有机物和工厂的废泥、废渣,禁止施用未经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激素类肥料。
2.3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连粳六号要求种子优良且具有本品种特性,即种子真实纯净一致,清洁干净,饱满充实,发芽健壮整齐,无检疫性病害,干燥耐贮藏。所选原种或良种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的标准。旱育秧秧田备种750kg/hm2。
2.4育秧准备
(1)苗床选择。旱育秧苗床应选择地势高爽、土壤肥沃、熟化程度高、土壤pH值较低、靠近水源、远离麦田和柴塘的成片菜园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不提倡稻田或水秧田作苗床,因为老稻田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耕翻时间晚,细整难度大,渍害重。苗床与大田面积比为1∶20左右。
(2)苗床培肥。旱育秧苗床培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1次是秋冬自然培肥,秋收后,入冬前以秸秆培肥为主,施草肥2~3kg/m2、土杂肥3~5kg/m2、过磷酸钙80~90g/m2。施后耕地,使草、肥、土拌匀。第2次是春季突击施肥,2~3月以腐熟的农家肥培肥为主,施腐熟农家肥3~5kg/m2,施后耕地。第3次是播前临时培肥,以化肥培肥为主,播前1个月施尿素30~50g/m2、过磷酸钙75~120g/m2、氯化钾40~50g/m2。施后旋耙3次以上,使肥料充分拌和在0~10cm土层中。菜园田可适当减少培肥次数。
(3)苗底制作。按苗床宽1.4~1.5m,沟宽30~35cm,沟深15~20cm作床。苗床长度超过30m时,中间开1道腰沟,宽30cm,深25cm。田头沟宽30~40cm、深50cm。旱育秧田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做到床面土细面平,下雨后无积水。
(4)盖种土。旱育秧的盖种土应选用培肥后的苗床土,过筛后作盖种土,需备土10~15kg/m2。
(5)防治地下害虫。旱育秧田用辛硫磷3.0~3.7kg/hm2,对水750kg/hm2于播前喷洒畦面,防治地下害虫。
2.5播种
(1)播期。灌南县旱育秧的最佳播期为5月10~15日。秧龄30~35d。
(2)浸种。选用药剂浸种60~72h,消除种传病害,后改用清水浸种至种子透明。
(3)催芽。将浸好的种子捞出,催芽至50%破胸露白待用。
(4)播种方法。播前苗床浇透水,使0~10cm土层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净秧板播种量为干谷750kg/hm2。按播量和面积称种,分2次均匀撒播,用木板轻压入土,再均匀盖土0.5~1.0cm。盖土后喷水湿润盖种土,待水分淋渗后用40%旱秧净1 500mL/hm2对水750~900kg/hm2均匀喷雾,防除杂草。之后及时盖膜,膜上盖草遮阳降温,防止高温烧苗。
2.6秧田管理
(1)播种至齐苗。经常检查膜上盖草,防止被风吹走,造成高温烫芽烧苗。播后5~7d齐苗现青时揭膜。揭膜后及时浇水,补充苗床水分,防止青枯死苗。
(2)齐苗至三叶期。适当浇水,防止苗床太干。同时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15%多效唑1 500~1 800g/hm2,对水450~600kg/hm2均匀喷雾,控制苗高,促进分蘖。
(3)四叶期至移载期。苗床以控制水分为主,做到秧苗不卷叶不浇水,若秧苗发现缺肥,用45~75kg/hm2尿素配成1%~2%尿素液泼浇。注意做好稻瘟病、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稻象甲的防治工作。起秧前3d进行药肥混喷。移栽前1d下午浇透水。
2.7整地与移栽
(1)整地。三麦、油菜等夏熟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干整,再放水整地、耙平。
(2)基肥。耙地前施土杂肥45~50t/hm2,干整放水后施尿素300~375kg/hm2、过磷酸钙900~1 000kg/hm2、氯化钾150~220kg/hm2作基肥。
(3)移栽。麦茬稻应尽早移栽,一般在6月15~20日,最迟不超过6月25日。行株距为23.3~28.0cm×13.3cm,27~33万穴/hm2,每穴2~3苗。做到浅、直、匀、挺、少,即插得浅,行株距直,每穴苗数匀,苗株挺直,不飘不浮,植伤轻。
2.8本田管理
(1)分蘖期管理。①追施肥料。移栽后5~7d,秧苗返青立苗,需追施分蘖肥。追尿素75~110kg/hm2或等量含氮的复合肥或碳酸氢铵。②化学除草。移栽后5~7d,结合施肥用丁·苄1 200g/hm2或丁草胺颗粒剂15kg/hm2,拌尿素或潮细土撒施;③秧苗移栽后,寸水护苗活株,返青后浅水分蘖。总茎蘖数达到预期成穗数的70%~90%时,脱水分次轻搁田,高峰苗数控制在适宜穗粳的1.3倍以内。
(2)拨节长穗期管理。①追施穗肥。穗肥用尿素150~220kg/hm2或等量含氮的复合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用量各半。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3.0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1.0时施用。穗肥要视苗情施用,群体大、叶色深的田块要少施,反之要多施重施。②水浆管理。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对水分较为敏感,必须保持10~15d的2~3cm浅水层。其他时间间歇湿润灌溉。
(3)灌浆结实期管理。①水浆管理。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齐穗20d后干湿交替,成熟收获前5~7d断水。②肥药混喷。采用根外追肥喷施2%尿素、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2~3次。
(4)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依据病虫害防治标准、用药标准,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农业防治上,可采取秋耕灭茬、春季灌水方法,压低螟虫冬后存活基数;可清除田头地边杂草,减少灰飞虱越冬场所;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1代螟虫发生以及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可在田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等直接诱杀害虫。化学防治上,选用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作物、天敌、环境友好的农药。有限制地使用咪鲜胺、三环唑、烯唑醇、吡虫啉、三唑磷、噻嗪酮、锐劲特、敌百虫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遵守GB4285、GB8321等国家标准中的有关农药的使用要求,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实施农药交替使用,禁用甲胺磷、水胺硫磷、杀虫脒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2.9适期收获、脱粒与贮藏
当90%的籽粒黄熟或齐穗后45d左右开始收割、脱粒。保持一定晒谷厚度,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烘干机低温干燥处理,使稻谷水分含量保持在14.5%左右,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贮藏期间,采取措施降低温湿度,勤检查,发现害虫和微生物活动,及时采取通风、翻库晾晒等措施处理,控制含水量在14.5%以下,尽量减少用药。妥善贮藏稻谷,防止变质,确保稻谷质量。
3参考文献
[1] 赵加生,倪丹,周建传.水稻旱育秧的需水特点及水分运筹技术[J].作物杂志,2000(1):34-35.
[2] 赵加生,黄开忠,周建传,等.水稻旱育秧弱苗成因及预防转化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99(6):28.
[3] 王一凡.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中粳稻淮稻9号育种实践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