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2009-03-20杨玲
杨 玲
摘要总结了茶树生长适宜的条件:最适生长温度15~25℃,最适年均降雨1 500mm,土壤最适pH值4.5~5.5、富含有机质。介绍了贵州茶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茶树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树;适生条件;栽培管理;贵州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040-02
贵州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3~6℃,最热月平均气温22~25℃,阴雨天多,雨季长,年降水量1 100~1 300mm。日照少,年日照时数约1 300h,降水集中于夏季,无霜期270d左右,阴天一般超过150d,常年相对湿度70%以上,在茶树栽培区划上,贵州是茶树栽培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1]。
1茶树栽培五要素的最适条件及改进方法
1.1光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树原产于西南地区的森林之下,遮荫生长,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全光照条件下的茶树,叶形小、叶片厚、节间短、叶质硬脆,芽叶易老化,制成的茶叶品质低;高山云雾条件下茶树中茶氨基酸、叶绿素、含氮芳香物质多,茶多酚少。茶园适度遮荫,可提高茶叶氨基酸总量,芽梢含水量高,持嫩性强。生产上可通过种植遮荫树实现适度遮荫,具体做法是:每隔6~8个大茶行间作一行林木或果树,株距3~4m。适合种植的树有杉、白杨、杨梅、胡桃、乌桕、山核桃、桂花、杜仲、厚朴等。松树、刺槐的根疯长,与茶树抢夺水分、营养,因此,不适合间作茶树遮荫树。
果茶间种的茶园,生态环境好,茶行间还可以种食用菌和天麻等草本层的植物,形成林-茶-菌的立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茶树还可用遮阳网遮荫,在茶行上覆盖的遮阳网要用铁丝固定,以防被风吹落,阴天及时揭开,避免茶树因光照不足而降低产量。
1.2热
由于原产地属亚热带,所以茶树畏寒,12℃以上才能萌芽生长,最适温度15~25℃,高于30℃生长缓慢,35℃以上很难生长。此外,温度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绿茶中,春茶品质最好,秋茶第2,夏茶最差,原因是温度越高氨基酸含量越少,而绿茶的滋味鲜爽就取决于氨基酸的含量。红茶相反,决定红茶品质的茶多酚含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加,故红茶中夏茶品质最好。
气温过低可以通过覆盖塑料薄膜来保温,也可以茶行间覆草;温度过高,可以种遮荫树来降温,遮荫树既可以挡强光,也能降温。
1.3水
茶树喜湿怕涝。茶树生长期中的需水量基本来源于土壤,要求年降水量必须大于1 000mm,栽培适宜区的年降雨量为1 500mm左右。生长季节月平均降雨量不少于100mm,夏天气温高,蒸腾大,要求月降雨量在200mm左右,如果生长期间连续几个月降雨不足50mm而又未采取任何灌溉措施,茶叶单产必定大幅下降。茶树栽培要求土壤三相比为4∶3∶3,若达不到,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需要人工灌溉,灌溉时间最好在10时前或16时后,以避免高温下水分的蒸发。由于茶树根比较深,浇水一定要浇透。
经济有效的保水措施是茶行间覆盖或种绿肥。推荐种植白花三叶草、红花三叶草、园叶决明、羽叶决明、黄花羽扇豆等。其中,白花三叶草已被农业部列为向全国推广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的首选。这2种措施还能防止茶园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茶树抢夺肥料。
1.4气和肥
1.4.1气(CO2)。若CO2含量低,可通过燃烧秸秆和放置干冰来增加其含量,大田一般不考虑此因素。
1.4.2茶树施肥原则。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有机肥主要用作底肥,包括厩肥、堆沤肥、沼渣、腐殖肥、绿肥、有机复合肥等。提倡多施油饼肥。化肥主要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和复合肥等。少施氯肥(氯化铵、氯化钾等),茶树不喜氯,施用过多氯肥容易造成氯害。化肥中氮肥的1/3与有机肥混合作基肥,2/3作追肥,磷、钾肥主要作基肥。
1.4.3施肥量。据贵州省茶叶科研人员多年研究表明,种茶的基肥用有机肥15t/hm2以上、油饼肥1 125kg/hm2、过磷酸钙300kg/hm2、硫酸钾112.5kg/hm2混合施用;成龄采摘茶园的基肥用量为厩肥15t/hm2以上、油饼肥1 500kg/hm2、磷钾肥按每生产50kg干茶施7.5kg过磷酸钙和5kg硫酸钾;追肥以氮肥为主,按每收50kg干茶施6.25kg纯N(折合尿素14kg)。
1.4.4绿肥。要大力提倡幼龄茶园间种绿肥或单独种植各种豆科绿肥,避免有机肥来源不足和运输困难。禁止施用城乡垃圾、污泥和未腐熟的人粪尿及家畜粪便作肥料,以免污染茶园,影响茶叶品质。
2贵州茶树密植免耕栽培技术
2.1新建茶园土地选择
茶树喜酸,要求土壤pH值4.5~5.5;pH值>5.8的土壤很难高产;pH值>6.0,种茶失败,仅能成活,不长,无产量,故种茶之前测定土壤的pH值至关重要。土壤过酸,可用石灰与土壤拌匀来提高pH值;土壤酸度不够,可用硫磺粉与土壤混拌以降低pH值,或增施有机肥。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客土培园法。
茶树生长要求透水、透气性好的壤土,砂土、粘土均不理想。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1.5%),土壤不肥,需多施有机肥,或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2新建茶园园址选择
一是远离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交通方便,附近无污染源;生态环境好,植被丰富,有机肥来源充足;山地坡度<25°,最好是平地和缓坡地段。茶园地势要求坡度不能太陡,坡度>25°的不适合种茶。要求非梯化种植,因为开梯后,表土在梯坎上,茶行间土瘦,不利于茶树生长,坎上土肥,易长杂草,需花费劳力除草,开梯还不方便采茶和施肥,浪费土地;四是劳动力来源充足,排水及灌溉设施方便。
2.3新建茶园的非梯化种植技术
2.3.1土地开垦要求。分初垦和复垦,初垦去掉园内大石、填平沟坎,从下往上全面深翻土壤,深度50cm;复垦在种茶前进行,深度30cm,清除园内树根、杂草、石块等。
2.3.2开设拦水沟。大茶园需要在茶园上方和坡面开设拦水沟,把山坡上淌下来的水引开而不至于造成水土流失、淹没茶树等。具体做法:在茶园中,从上到下,每隔30~40m开1个拦水沟,深度和宽度都为50cm左右。
2.3.3种植规格。等高双行沟式种植,即从上到下按大行距1.3~1.5m、平均1.4m划线,在中间开0.7m宽种植沟,深度40cm左右,施有机肥不少于15t/hm2,最好是30t/hm2,盖土刮平,按小行距0.4~0.5m、株距0.3~0.4m种植,扦插苗每丛2株,双行双株。布种则每丛5~8粒。种植后的植茶沟比土面低10cm。
2.4良种选择
推荐良种为湄潭苔茶、石阡苔茶、仁怀苔茶、黔湄303、黔湄412、黔湄419、黔湄601、黔湄701等,目前贵州的主栽品种是引自福建的福鼎大白茶。
3茶园管理及采摘
3.1茶园土壤管理
茶行间铺草覆盖能防治杂草生长,防止地表水流失,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阻止水土流失;夏天抗旱保水、冬天保暖防寒,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肥力。覆盖可以用鲜杂草、稻草、绿肥、锯木屑、枯枝落叶、作物秸秆等。
由于茶行间覆盖了枯枝落叶的茶园本身很少长草,每年茶树落叶都会增加覆盖,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茶树的吸收根分布浅,松土易伤根,影响茶树氨基酸的形成,降低绿茶品质,也破坏了茶园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因此,覆盖的茶园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耕作。
3.2茶树修剪技术
优质高产的茶园树冠必须有大的采摘面,覆盖度80%以上,叶面积指数为4,枝繁叶茂,叶片稠密,采摘面平整,理想的树冠,必须进行科学的修剪。
3.2.1定型修剪。茶苗种下去长到30cm以上(一般2年)时要在离地面20~25cm处剪齐平,1年后,在离地面30~40cm处剪齐。这2次定型修剪,为幼龄茶园将来的成型打好基础,经过定型修剪,消除顶端优势,茶树成龄后可控制高度在70~80cm,便于采摘,营养尽量长在芽叶上。
3.2.2轻修剪和重修剪。投产茶园每年都要对茶树进行轻修剪,即把细弱枝、徒长枝剪去,维持采摘面整齐。一般在秋茶后进行,在11月底前完成。重修剪一般2~3年进行1次,目的是剪去长得过密、过细的茶枝,以便重新长出健壮新枝,重新剪也在秋茶后进行,11月底前完成。
3.3茶园病虫害防治
3.3.1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立体农业的原理,建立林(果)-茶-食用菌生态系统。由于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引进病虫害的天敌,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产值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
3.3.2农业防治。结合茶园冬季管理,减少虫口越冬基数,除草施肥,促进茶树健康生长,提高茶树抵抗力,修剪后掩埋或焚烧枝叶,可以去除部分病虫害。及时采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3.3.3物理防治。人工捕杀害虫;对病枝叶修剪集中烧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假死性进行诱杀。此法环保,劳动力成本相应高。
3.3.4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消灭病虫害。目前主要用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和病毒制剂。
3.3.5植物性农药防治。此法具有价廉、有效、安全、方便、不伤天敌、不影响茶叶品质、无污染等优点。推荐农药有鱼藤酮、苦参碱、松针碱液、盐碱制剂、野棉花、五朵云、野花椒、马桑叶等枝叶泡的水,能防治蚧类、毒蛾、刺蛾、叶蝉、螨类、茶毛虫等多种害虫。
3.4茶叶采摘
茶园开采宜早不宜迟,当春芽新梢有10%~15%达到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分批多次采,不宜等到芽叶发齐后再采,制名优茶要天天采或隔天采。
采摘一定要统一标准,独芽、1芽1叶初展、1芽1叶、1芽2叶等几个标准,不同标准的茶青不能混合,否则会降低茶青等级从而影响制茶品质。茶青的均匀统一对制茶非常重要,茶叶品质好坏与茶青是否均匀一致密切相关。名优茶都是均匀的茶青炒制而成。
4 参考文献
[1]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梁远发.贵州茶树栽培研究主要成就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193-195.
[3] 杨书运,江昌俊.温度上升对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8):336-339.
[4] 蓝允明.茶树湿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