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2009-03-19赵修渝田明冯业栋
赵修渝 田 明 冯业栋
摘要:文章分析了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介绍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着重从高等学校的法规体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校园;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137-04
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旧制度改革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持久,保持行动的统一、协调,从而减少弯路、避免重复,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而制度建设无疑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发挥着引领、保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一)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总结我党为促进社会和谐积累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扎实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是根本。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作了重要论述。近年来,党和政府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进行了重大制度改革和创新,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的全面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自12世纪在欧洲出现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10年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学界普遍认同,洪堡的办学思想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大学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中,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要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高等学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探索中,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窗口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学生涉及千家万户,高等教育社会普遍关切,高校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没有高校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科学设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努力实现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互动、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真正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师生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激发、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学校各子系统协调运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命题
(一)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倾向性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的大学制度建设,其性质、倾向、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大学制度建设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倾向性,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环境就无法把现代大学制度真正推向改革的实质阶段。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是以实现学术自由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以19世纪初期德国建立柏林大学为标志,以促进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大学制度改革。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带有非常明显的神学色彩,教会垄断着文化教育事业,神职人员是主要的知识掌握者,在大学里,神学院一直处于主导和最高地位。这种模式禁锢了大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严重脱节。施莱尔马赫、洪堡、费希特等一批思想家,提出了对大学制度改革的构想,强调大学的学术性,重视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大学生存的条件在于保持大学的宁静与自由,赋予大学教师“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学生拥有求取新知识的“学习自由”。学术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极大地释放了大学学术研究的潜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
二是以满足政治需要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这种改革以政府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政府的需求为主导,通过改革形成的大学制度体现出与政府的高度一致性。历史上典型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当数19世纪初法国帝国大学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建设,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大学制度
的构建由政府主导,学习前苏联的大学模式,政府的计划与领导贯穿改革始终。
三是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在构建大学制度时以适应与促进经济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经济因素渗透和影响到大学制度的建设。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莫里尔法》的制定和“赠地学院”的建立,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学制度建设,大学制度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它开启了政府运用经济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和大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先河,为建立美国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改革,也带有明显的经济倾向。中国大学制度近20年来的改革发展,始终都在探索大学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大学制度建设的经济倾向性比较突出。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特征
学术、政治、经济原因推动了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社会动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围绕和谐的主题,而和谐理念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程序保证。可以说,围绕和谐校园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大学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制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社会组织自觉构建的产物。任何制度都是特定价值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化,理念不同,制度也就不同。制度制定者的价值理念,对制度本身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制度的灵魂。主体在科学理念引领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制度规则,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明确地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把促进和谐作为制度设计的价值判断,科学设计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只有在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和保障和谐校园建设。
二是要牢固把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全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从宏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其作用是协调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其利益达到平衡,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大学的组织、人员、活动等各种管理制度,其作用是规范大学自身行为,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从而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调动校内力量,保障大学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履行职能。
(一)健全的法规体系是校园和谐的基础
大学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服务机构。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是独立和自由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被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大学既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有必须享有履行这种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大学这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8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详细规定了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明确了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公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大学的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法律法规落后时代发展要求,大学办学保障不到位,政府干预大学办学,学校民主决策执行不力等现象,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从法律层面规范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切实保障高校独立办学的法律地位,保障
学校及教师、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科学的内部管理是校园和谐的保障
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大学内部权力体制、权力运作机制和各类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教学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文化制度、学生制度等等。笔者认为,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建设是加强大学内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校内收入分配制度,营造公平高效的工作氛围。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大学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提高大学的效率,也必须让全体员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学校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协调好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平衡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岗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等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其次,要创新人才激励制度,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和创新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大学决策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这些问题都与教师激励政策密切关联。高校教师激励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如何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以及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目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但是,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中只是注重对人员的管理,而且对人才的激励也很少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采用的都是同一形式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制度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竞争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激励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注意激励方向与所要实现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在满足师生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把教师现阶段的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相结合。
校园的和谐离不开管理的和谐,而大学管理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就是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内化为学校具体的管理制度。严格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法律文件,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民主意识浓厚,民主管理是大学管理和谐的本质要求,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师生参与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集中民智、减少矛盾、实现管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大学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师生参与机制,构建师生参与的平台,建立疏通沟通的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审议评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代会制度等,认真接受和实行民主管理。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社会职能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大学管理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运行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校平稳、高效运转。
(三)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和谐的灵魂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的外在表现,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可以说,文化的和谐是大学和谐的灵魂。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大学校园相互融合、促进,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活动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促进大学更好地完成肩负的文化使命。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的共同追求。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激励约束、团结认同、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对于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的和谐既是校园和谐的表现,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努力建设体现正确办学方向、具有浓郁学校特色、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禁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
(责任编辑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