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人学保护隐私
2009-03-19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苏 丽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每年美国约1000万人的身份信息被盗。被广泛报道的一个恶劣事件发生在10年前,不法分子窃取他人信息后,不仅透支了10万美元的信用卡债务,用他人的名义购买了房子、汽车、摩托车、手枪,甚至还打电话给受害者,称自己可以一直透支到受害人破产。该案件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身份被盗保护法,违反者将接受刑事制裁。
记者有个朋友最近也成为“身份信息被盗”的受害者。一名不法分子首先到邮局更改了他的邮寄地址,而后从邮寄过去的账单记录中寻觅到了身份信息。然后,冒用他的名字申请信用卡、申请贷款,并到大商场大肆挥霍。所幸这位朋友最终得以向有关部门澄清了自己身份信息被盗,免予被银行追债。
美国是一个讲求个人信用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实存在的个人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电脑中存在的那些个人信息数据。因此美国人在身份信息方面非常敏感。一般在美国的银行柜台上,总会看到一块牌子写着:“为保护隐私,请在黄线外等候。”在机动车管理局的垃圾桶旁边,一块牌子写着:“为防止身份被盗,请不要丢弃有个人信息的资料。”在记者公寓的通告里,有一条是:“小心流浪汉拣走你的身份信息。”如果在商场有人搞民意调查,调查员一定要申明:“我不会将你的信息透露给第三方。”
美国司法部为此成立专门网站帮助普通民众保护个人信息。简单地说就是三个英文字母CAM。C就是定期检查个人账单,看上面有没有异常花费,一旦发现立即报告;A就是定期询问信用记录。根据美国法律,每人每年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信用报告,上面有个人当年所有的主要债务往来。M就是妥善保留账单,以便出错时核对。即使做到了以上3点,身份信息仍有被盗风险。美国司法部的宣传网页上说,一旦发现个人身份信息被盗,应立即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