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评论成功要素

2009-03-19吴双建

新闻前哨 2009年2期
关键词:评论员网民舆论

《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以下简称《道歉》)是一篇署网名“新闻点评第一品牌”的网络评论。“新闻点评第一品牌”只是实名作者吴双建的众多“马甲(网名)”之一。从2005年至今,吴双建以“新闻点评第一品牌”、“无边落寞”、“吴双建”、“吴天平”等实名或网名发表网络评论文章200余篇。《道歉》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也是对荆楚网多年来积极利用网络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成绩的最好肯定。

荆楚网作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大旗下,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打造主流权威媒体”为口号,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这其中,网络评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众多评委,之所以对《道歉》这篇题材不大、篇幅不长的作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我认为,是在这篇网络评论中融入了舆论引导的一些很个性化的元素:亲切、温和,但一针见血、发人深思,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目前,中国的网民已超过2亿,网民每天通过中国互联网发表的繁杂内容就达数百万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一件既无经验可借鉴,又无章法可循的“高难度动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深入其中才有最为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我作为《道歉》一文的作者,作为荆楚网的员工代表,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网络评论的成功规律,谈几点经验和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互补、提高。

网络评论要融入人文关怀

网络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貌似虚拟的空间,屏幕背后坐着的却是一位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真实网民。而网络上所谈论的各个“角色”、各类是非,在现实中也是很具体的人或事。因此,在网络的舆论场中,对于一篇评论而言,人文关怀必须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尊重任何一位涉及到的评论对象——人,不能枉顾当事人的隐私权,不能无视各类法律必须保障的人身权利。

荆楚网的评论,一般依托中部最大的综合性BBS论坛——东湖社区,还有东湖博客,收集网民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而进行。当一件负面的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观点一般比较倾向于一致,这样,极易产生网络暴力,舆论的力量就有可能对当事者造成伤害。因此,针对那些有苗头性的和倾向性的不良言论,进行分析评述和正面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2007年8月2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受助不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该消息立刻成为网络热点,当天网上评论超过10万条。在荆楚网东湖社区的中部崛起、教育茶座、东湖时评以及襄樊论坛板块,都出现了相关的帖文,多数网民站在谴责受助学生的立场上,展开了一场网络“口水战”。在此情形之下,受助者有可能被“人肉搜索”,从而导致个人隐私被暴露,使争论事件演变成彻底的网络暴力。

如此声势之下,荆楚网迅速发表了第一篇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想从被捐助者那里得到“道德回报”是错误的》,社区推荐阅读,当天就达到1.4万点击,回复超过100条。通过搜集网民的回复和质疑,评论员参与其中讨论,让网民的言论渐趋理性。

紧接着,第二篇评论《不要对受助者进行道德审判》出炉。文章发出之后,许多对此事保持沉默的网民,在此引导下纷纷写作评论,形成一股理性思考的意见热潮。如《资助可以一对一,感恩不应一对一》、《从心理学角度看不感恩事件》等数篇评论。接着,荆楚网的评论编辑,选取这些网民的理性思考评论。集中编辑发布在东湖评论频道,扩散讨论效应,获得更大的网络影响力。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荆楚网站在舆论主流位置思考社会现象的对与错、是与非,而不是将某个公民个体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坚持主流立场引导网民辩论,激发网民从更深层次思考,同时,对当事者的批评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有效避免“口水泡沫战”,更加显现网络辩论价值。事实表明,网络上总有一群较为理性的网民。他们在有些时候会做“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如果此时主导网站大声疾呼,这些网民就会挺身而出,以出于公心的社会责任感。勇敢地出来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从另一方面来说,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更能激发网民内心“善”的一面,从而得到多数网民的认同。

网络评论要掌握最佳介入时机

在互联网上,表面上看是在传播信息,实际是在传播观点。“评论要快”已经成为网络评论发挥威力的业界共识。因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第一观点”对网民影响甚大,所起的引导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对于“第一观点”何时介入,有时更要讲求最佳时机。

《道歉》一文就选在一个较好时机切入。2007年7月初,“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开始流传。在媒体的跟踪之下,成为当时几天最大的网络热点。网民参与的讨论面大,连续多日,网民发表了数百万条贴文,基本上是对小慧后妈陈彩诗的攻击、声讨和辱骂。一些大型网站甚至展开人肉搜索和网络审判,以这样的“网络暴力”方式指向当事人。

这种舆论场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公众舆论的底线。起初,荆楚网对此事没有进行任何炒作和跟踪报道。我们只是冷静地观察,寻找可以切入的机会。机会来了17月24日,江西警方澄清了整个事件的真相。荆楚网评论员立即把握住这一机会,随即写作了《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一文,配上极具冲击力的“陈彩诗跪求媒体还她清白”的图片,发布在东湖社区并总置顶推荐。

在这个事件中,陈彩诗作为一位农村妇女,并不懂得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或者因为参与攻击她的网民太多,她在现实中也无法做到去用法律诉讼来应对。因此,在此情况下。评论文章反思“网民非理性的集体爆发,到真相出现后出奇的沉默”这一奇怪的网络现象,呼吁参与攻击的网民出来道歉。其实我们的本意是想提醒网民:要做承担责任的个体,在网上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这样,有理有据进行评说,虽然只有700余字,但站在网民角度来思考网民责任,有效激发了网民共鸣。根据回帖分析,发现大部分网民开始理性思考媒体的责任,思考自身的责任。“责任”二字,成为该文回复的重点。这样,一是达到了教育网民的目的;二是使这件事成为一次对网络暴力的反思,成为“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的最好结语。在“艳照门事件”、“很黄很暴力”等网络热点议论中,荆楚网皆如此做,尽了一己之力,凸显了主流媒体价值观。

网络媒体评论员要做网民的代言人

当前,网络上的评论很多,但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并不多,网民喜闻乐见、愿意转贴转载的就更不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的是没有表达出网民的真实情感,没有发出他们的声音,还有的是说教和灌

输的意味太浓。

我们一直把网络领域看作是“草根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评论要以理服人,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表达他们的情感,充当他们的代言,讲出他们要说的话。也只有这样,评论才不冷漠,有营养,有血肉。让网民喜欢,从“感恩事件”和“最毒后妈”事件荆楚网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从选题到语言,从标题到内容,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网民,不搞数千字的长篇大论,网民“看得下去、听得进去”,并且乐于四处转发。

反过来,如果一篇网络评论陷入“八股文”式的套路,不符合网络特点。没有网络语言,很容易被网民划为“敌我”关系,不仅起不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会激发网民的逆反心理。造成更大的舆论反弹,因此,网络评论员应该多逛论坛,多看博客和新闻跟评,多和网民交流,从中分析网民的价值判断,找到可以切人的点。把握最佳介入机会。

比方说,《劳务派遣,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法宝?》一文就是这样产生。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网络舆论非常关注这个法律法规。最受网民关注的热点是:这个法规,是否真的能帮助弱势的劳方来对抗强势的资方。我们发现,一些主流网络媒体,通过专一家解读、官员访谈、网络评论等方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跟踪。而在一些论坛和博客上,却四处流传着企业针对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采取应对措施,因而造成劳方不满的一些事例。这些事例虽散落在网上各处,但可以看出一些不满的情绪正在网民心中“发酵”。

于是,我查询了大量论坛资料,根据网民提供的线索,以及媒体的一篇相关报道,写作了《劳务派遣,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法宝?》。文章表达了资方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规避新法,使新的劳动合同法有可能“一板子打在劳动者身上的担忧”。然后,再将整理的舆情信息,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没过多久,全国人大针对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务派遣,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称劳动派遣只适应于临时的、替代性的工作岗位。这样,网民的担忧、网民的情感,就能通过主流媒体达到上下通透的目的,发挥了网络媒体的平台作用和社会责任感。

为人民群众说话,通达民情和民意,正是网络评论的重要职责。而要表达民情民意,就必须接触到最原始的网民素材和观点,对事件进行跟踪,对舆论走势冷静客观分析。在“好”中找出“不好”,更是责任观的体现。

打造知名网络评论员,引领网络舆论

在互联网上,一条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出来,网民就会依赖于一些权威“马甲”的解读,希望看到他们的观点和分析。一个深受网民关注的评论员,有时候仅靠几句话,就能取到非常好的引导效果。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深入到网民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看法和需求。必要时,还要以“权威”的方式,透露事件的真相和细节。

2007年初,在荆楚网的东湖社区,在新华网·城市论坛,湖北一些地方论坛出现了“湖北行政区划将会有变动”的传言。这引起了涉及变动区划内的网民的普遍关注,甚至发生互相攻讦现象。对这样的信息,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删除,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利用这些信息炒作以获取浏览量。经过分析和判断,我们马上写作了《湖北省应该反思以往行政区划变动中出现的问题》发表在社区。一些同意变动或不同意变动的网民,开始进行理性思考。然后,发表第二篇《可以初步判断,行政区划变动是谣言》的网络评论,对流传版本中的各项常识性的错误进行批判。

这两篇评论,一方面提醒相关部门注意,行政区划不是万能药,还有可能引起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这应该是一个流言。这样,凭着数年来打造的品牌效应,网民马上安静下来,不再作无聊的口水之争,并且都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事实表明,经过对相关部门的采访和了解,果然是一条虚假消息。网民之所以相信某个网络ID,就是数年来经过无数次对网络舆论热点的关注和切入,并能准确判断事情走向,在网民心中树立了权威。

平时,只要一有未经证实的传言流传,一些网民会说“××,你该说句话了”、“强烈要求××出来发表看法”……这样,只需几句话,就可以取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给网民权威感和公信力,成为网民心理上的重要靠山,要求评论员“马甲”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判断力。

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网络评论员

我们深知,如果光靠网评员写评论,就是能力再大,影响面也很有限。再加上荆楚网新闻评论中心还承担了社区、博客、新闻跟评的管理和维护任务,因此,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能够写作、有管理能力、并有高度责任心的网民,让他们参与到论坛的管理之中,培养他们成为荆楚网的评论员,帮助他们树立权威和核心地位,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版主队伍,由他们出面组织话题,广泛发动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讨论,共同营造网络评论的热烈氛围。激励版主和评论员的方式主要有:建立版主和评论员培训机制,给优秀版主和评论员参与网站活动、订阅报刊等机会,由此形成凝聚力,确保评论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通过“东湖人物”、“东湖写手”等专栏,树立核心版主在网民中的权威地位,使他们逐渐成为网络评论领军人物。

2007年6月,为迎接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荆楚网组织一批网民参与采风活动。他们深入到湖北各地基层城市、乡村、企业,与地方官员交流,听介绍、看变化、谈发展、找不足、献计献策,为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同时,后方人员连续组织网上评论,网友参与对活动进程的报道,通过社区固顶、专题报道、嘉宾访谈等方式,加大对该活动的宣传力度。这本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网民与政府部门的交流活动,却被某报指责为“利用公款吃喝”,引起全国一些网络媒体的恶意炒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来说舆论压力非常大。谁知道,一批批网民却自发站出来进行辩护和辩论,数十篇支持荆楚网的评论,被散发在各个网站。最终结果就是,一些恶意炒作的大型网站也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停止炒作,并且加强管理,对荆楚网致歉。这批网民之所以能主动站出来说话,就是因为在日常的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中,形成了一种代表“公信力”和“责任感”的氛围,在关键时刻,能针对不正常的网络舆论进行说理。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互联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地域化越来越模糊,一些话题还成为境外关注的重点事件。輿论的引导,需要网络主流媒体和外宣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希望以后和大家多交流、多合作,一起做好此项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代言,树立网络媒体公信力。

猜你喜欢

评论员网民舆论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