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报荒”原因及解决方法

2009-03-19晏书成黄小双

新闻前哨 2009年2期
关键词:县市三农报纸

晏书成 黄小双 晏 婷

中国有8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2000多种报纸中只有二三十种是面向农村的,总发行量只相当一份办得好的都市报的发行量:我们绝大多数报纸近几年都在“都市化”,大中城市报刊大战越演越烈,农村却出现了“报荒”,成了“信息孤岛”,农民在享受新闻信息方面被边缘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保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确保农民与城里人同样享受新闻信息,当然应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题中之义。虽然各级党委、新闻出版部门、相关媒体在这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收效甚微,农村“报荒”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们的各级媒体也都在喊为新农村建设出力,但事实上,真正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报纸又有几家?据统计,离农村较近的地市县报。有关三农报道的发稿数量仅占4%以下,一部分地市县报忘记了自己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民,一味追求所谓的“都市化”、“有效发行”,有意或无意忽视了报纸在农村的发行,致使自己的报纸在农村村级覆盖率仅有1/3。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报纸,尤其是县市报应担起重任,成为解决农村“报荒”的主力军。

一、农村报纸发行现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数据表明,“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不及城市的1/10”。据经济、报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12个县市的抽样调查,农村百人报刊拥有率也只有3.3%,人均年报刊费支出3.95元。笔者以有着106万农村人口、910个建制村的浙江省乐清市为例,目前,该市共订《人民日报》2081份,《经济日报》618份,《农民日报》32份,《浙江日报》7430份,《农村信息报》2587份。这些报纸大都为市直单位、乡镇机关和村集体订阅,很少进入农民家中。《温州日报》在乐清市发行12000余份,其覆盖面似乎较广,而事实上,这份報纸在乐清市的发行线路只延伸到300多个村,占乐清910个村的1/3左右,也就是说,近2/3村没有温州市级的报纸。而乐清市的地方报纸《乐清日报》的纸质报(数字报除外)在乐清全市发行数为32000余份,其中乐成镇、柳市镇、虹桥镇、北白象镇四大集镇的发行数为16000份,是其他27个乡镇发行量的总和,其发行线路也只覆盖50%多的村。

以城北乡为例,该乡是乐清市的山老区,共有17个村,约有11000人,2007年共征订报纸187份,其中《人民日报》10份,《浙江日报》33份,《温州日报》18份,《乐清日报》16份,大约是55个人才拥有1份报纸,约700人才有一份当地的报纸,这些报纸大都是乡直单位、村委会所订,农民自费订的不到10份,足见农民的看报难。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购销信息,致使农村的致富资源被浪费,有些山区盛产的土特产,由于信息不畅而无法进入市场,农民致富就遇到了困难。农民看报纸难,想看到一张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报纸更难。

笔者在农村的调查说明,目前我国面向农村的专业报纸非常有限,且覆盖率极低;地市县报在农村发行量虽然较大,但很不平衡,少数边远山区的农民很难看到报纸。

二、农村“报荒”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报荒”呢?笔者认为:

(一)大部分报纸更多地是把目光聚集在城市,很少提及农民的身边事,很少有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省以上报纸讲宏观的多,很难见到农民身边发生的新闻;面向“三农”的专业报刊发的实用信息,针对性又不强;地市县报都在“都市化”,很少刊发农民需要的新闻。虽然近年来一些地市县报开办了涉农专栏,如乐清日报的《农博汇》、永康日报的《乡村新闻》、诸暨日报的《新农村》等,但数量还是偏少。以浙江的一县报2008年6月份发稿数量为例,该报全月发稿1252篇,其中“三农”稿件35篇,仅占2.8%。浙江的一地市报2008年7月1日至15日共发稿735篇,其中“三农”稿件26篇,占3.5%。一些采访者普遍不关注“三农”,不了解“三农”,不熟悉农村情况,报道缺少深度,没有亮点,难以引起农村受众的共鸣。加之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通讯不畅,道路较远,采访成本太高,且很难出彩,部分编辑记者不愿到农村采访。

(二)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地市县报的生存空间遭到了市场化报纸的强力挤压。一些报纸提出了“广告是生命,新闻是使命”的观点,为了生存,只愿意为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广告收益的受众提供服务,满足他们方方面面的信息需求。即所谓的“有效发行”,而文化、收入、消费层次较低的农村受众往往被忽视。

(三)由于农村道路偏远、投递困难等原因,导致发行成本过高。许多报社的发行站有意或无意对村及村以下的报纸发行不积极。加之农村发行员工作量大且待遇低,不愿意为跑几公里甚至更远的路送一份报纸。

(四)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一个村一年订了上千元的报紙,长年在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干部家里睡大觉,农民想看报很不方便:少数农户虽然订了报纸,但由于乡里的邮路不通畅。加之邮局只投递到村,再由村干部转到订户手中,日报变成了周报,新闻变成了旧闻,严重挫伤了他们订报积极性。

调查表明,报纸内容的都市化倾向是导致农村“报荒”的主要原因;投递不及时、不到户加剧了农村“报荒”;阅读不方便导致了农村“报荒”长期存在。

三、解决农村“报荒”的现状分析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号”问题。历史的进程充分证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基础,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型农民。期待面向“三农”的报纸,当好科技和信息的传播者,引领农村受众变革观念,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尽责尽力;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等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这些只有地方报纸、尤其是县市报更容易充当这个角色。原因如下:

(一)农村的特殊情况和农民对报紙宣传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报纸的主力军地位。

农民对报纸宣传的需求除政策法律、文化信息外,更多的是对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差别很大,这就决定全国性、省级甚至地市级媒介的实用性技术宣传内容不可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农民对报纸宣传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宣传需求的及时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是全国性、省级报纸无法满足的。以大家

公认办得比较好的《南方农村报》为例,在拥有5000万农村人口的广东省,发行量仅30多万份,千人占有量仅7份,也就是说约150个农民中才有一份,很显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湖北的《农村新报》在该省老河口市发行不到300份,除去市直涉农部门、乡镇机关订阅外,平均每个村仅有1份,普通农民很难看到。

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所需、所求,为农民提供更有用的、操作性强的实用信息,只有地方报纸、尤其是县市报才能担当此重任。县市报可充分利用自己发行范围小,服务受众少的优势,更好地成为农村报纸的拓荒者和引导者,成为农民的知心人。

(二)地方报纸的天然接近性决定了她有能力解决农村的“报荒”问题。

地方报纸、尤其是县市报离农民读者最近,相对其他报纸来讲,比较熟悉农村情况和农民的需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地方政策法规、经济社会总体情况,还是微观层面的不同行业、社会组织及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都比较了解,这使得县市报在本土话题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县市报有善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特长,将对于本土话题的话语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在这一领域形成“舍我其谁”的绝对优势,能在宏观政策的本土化解读、影响本地农村发展重大问题的剖析与解答以及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实用信息三个方面做足、做好文章。由于服务范围小,更能多刊發农民身边事,身边人,用农民熟悉的典型教育引导农民。

四、解决农村“报荒”的方法

要改变因订报而加重农民负担的思维定势,我们认为,一户农民一年花几十元或百十元钱订报刊,通过阅读改变自身的落后观念,提高素质,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值得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

(一)地方报紙要转变观念,站在确保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主动承担起解决农村“报荒”的重任。要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努力做好“三农”宣传。要明确农民是我们报纸的重要服务对象,要学习都市报风格,但要防止都市化倾向;恢复和设立农村部,培养一支知农爱农热心为农服务的采编队伍,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报社的考核奖励规定要向“三农”报道倾斜,调动记者的积极性;开设专版,加大“三农”报道分量,报纸宣传要适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在政策服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上要适应农民实际,尤其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致富引导方面要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可操作性,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致富的帮手;要深人农村,倾听群众意见,了解农村现状和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报纸宣传;要多报道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力争在一定时间段里消灭我们各自报纸宣传中的空白乡镇、村,用农民熟悉的典型教育引导农民,增强报纸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的亲近感;要发扬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在乡、村聘请农民通讯员,及时反映农民需求,提供新闻信息和稿件;要借助外脑,聘请农业专家、市场分析人士、一线农技人员当编外编辑记者,指导报纸“三农”宣传。

(二)像县市报这样的地方主流媒体承担着很多公益性宣传任务,生存空间有限,在初创时期,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场,国家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报纸尤其是县市报实行税收优惠,采取减免或先征后退的办法,免除或部分免除报社的广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文化建设费等,以减轻报社的经营压力,让其用更多精力为“三农”服务。

(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中。提高农村报纸的发行费率,财政对农村发行员实行补贴,改善农村发行员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好农村报刊投递工作;可推广浙江绍兴县的做法,在全县推广建设“县报村”,让50%以上的家庭订阅一份县报,政府每年对每个“县报村”奖励2万元。要像补贴农民种粮一样,对农民订户实行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订报、用报的积极性;坚决杜绝报纸摊派现象,让农民订自己喜欢的报纸,提高报纸的利用率;在报纸多家发行的地方,由县市委宣传部门牵头,整合发行资源,实行各自征订,分片投递,努力提高发行质量。

(四)采取在自然村、组建阅报栏等有效措施,彻底解决报纸在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干部家里睡大觉问题,提高报纸的阅读率。

猜你喜欢

县市三农报纸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报纸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