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2009-03-19周建民
周建民
演绎类主观题是近年来政治科及文综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常给出一组材料,要求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2)问、重庆卷第38题第(2)问、海南卷第26题第(2)问、江苏卷第37题第(1)问、宁夏卷第39题第(2)问等。试题要求考生以试题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出发点,以试题限定的理论知识为着眼点,在从材料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基础上,找出理论与材料的结合点,运用演绎法加以分析、论证。它集中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按照演绎类主观题的特定要求加以正确解答呢?现以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38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一、演绎类主观题的思维要求
题目是这样的:
材料一:(略)材料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强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研究和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
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国家所履行的职能。
参考答案: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履行了国家的政治职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履行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人才,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履行了国家的文化职能;为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提供社会保障,履行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国家职能的理解与运用。要正确解答该题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如果考生对我国国家职没能予以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是不可能答好该题的。不仅如此,该题还有更高的思维要求。
从思维方法上看,演绎类主观题要求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演绎并以分析、演绎为主。所谓归纳,就是从一系列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原理到个别事实的推理方法,即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如上题,其思维过程如表1所示。
该题要求考生既要进行归纳推理,即从材料中概括出我国的国家职能,如表1,在D的指导下遵循A→B→C的思路进行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推理,即具体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国家所履行的职能的,如表1,依据A遵循D→C→B的思路进行演绎,并且将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因此,考生必须具备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方法和能力。
在这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对试题材料进行归纳有很大帮助。如上题,就涉及“我国的国家职能”。如果通过解读信息并在调动知识时发现教材知识与试题材料的含义相吻合(这其实正是命题者的意图),那么,这一知识往往就是归纳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如表1中的C),并可整合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如表1中的B),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简单搬用教材的观点作为归纳的结论来代替归纳推理的过程,则不符合命题的宗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要以归纳推理的结论作为依据。许多考生往往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错误,要么离开材料泛泛回答教材知识,要么撇开基本原理就事论事,原因就在于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偏离了试题的思维要求。
总之,演绎类主观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切实做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相统一。
二、演绎类主观题的评价要求
与思维要求相一致,演绎类主观题往往按理论阐述和材料概括两部分给分。如上题,其评价要求见表2。
该题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理论表述准确,而且要求扣住材料、扣住理论要点来分析、概括、阐释有关政治现象。考生准确把握试题的评价要求,对正确解题大有裨益。
然而,不少考生的答案与试题的评价标准相去甚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正确调动和运用知识。这导致了两个不良结果:或直接造成理论要点的阐述“丢三落四”,或造成运用该知识指导的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张冠李戴”。如上题,学生有的忽略了政治职能,有的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表述为“社会管理职能”“社会保障职能”或“社会福利职能”等;有的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这两者之间,出现国家职能的名称和材料分析对应的失当,等等。二是不能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这同样导致两个结果:或直接造成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不能根据理论要点来展开,或造成依据这一信息概括的理论要点阐述的错误。如上题,有的分析部分不能表达理论要点,或者与材料没有一定联系;有的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理解为文化职能,有的受材料中的“党政干部”等术语的影响而将国家职能与党的领导混淆,等等。
三、演绎类主观题的应对策略
要正确解答演绎类主观题,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政治科及文综高考试题已呈现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此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同时,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一般来说,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情境材料,吃透题目意旨,找准问题的指向;同时,依据设定的限制性条件,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并将相关知识与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碰撞”。
在审题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以免因提取信息的无效而导致“答非所问”。这是因为,试题围绕某个主题构建新情境的背景材料,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蕴含其中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比如,为表达某一个主题,分别设置几段材料,主题的要点蕴藏于各段材料之中,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又如,试题的设计由于材料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既有文字性的,也有图表等形式)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之中;再如,在选取材料入题时,由于需要保持叙事的完整性而必然会附带某些与主题不相关的信息,等等。所以,试题所反映的全部信息,有的是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有的则是与回答问题并不直接相关的信息。
2. 加强知识储备,增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然而,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可以完全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求考生必须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与试题意旨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出来,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它运用在具体的阐释和论述中。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的储备及其调动和运用,为考试时准确获取信息和合理阐述问题打下基础。
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把储备知识的过程与探究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取、理解、拓展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针对性,即对不同的问题要运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以免因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而造成“文不对题”。在这里,一定要杜绝“文海战术”,即不管题目设问的指向,或者不能准确地调用知识,而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的原理都搬出来。
3. 加强解题训练,提升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索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在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中,考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思维品质最终要通过解题来呈现。因此,加强解题训练,并借此提升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解题训练,提升描述和阐释的能力,必须强化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而忽视记忆;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学会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要注重学科的每一部分(模块)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要注重学科的几个部分(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乃至进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通过解题训练,提升探索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必须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探究或论证问题;学会创造性思维,注意重组存储在自己记忆中的知识,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努力在论证中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不能不着边际、泛泛而谈。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了解试题的思维要求和评价标准,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