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语言画面,实化语言内涵
2009-03-18黄桂林
黄桂林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须切实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教材创造处理,创新运用,从而使教材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苏教版第8册《日月潭的传说》)这是凸显人物特点的重点句子,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教师引导学生三番五次地自读感悟,并多次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花费时间不少,但学生并没有从阅读中得到真切的感悟。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颇为普遍,这样就事论事的阅读,不仅难以让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感,而且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解读能力。
就小学生而言,语言的感受首先是对语言形象的感受,如果难从语言中透视丰富的形象,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感悟必然是肤浅的。而小语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形象,重点内容蕴涵的形象则更丰富。引导学生从看似简单的内容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引领他们走进形象去感受,并借助语言或朗读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对上述句子,可抓住“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终于”等词语,让学生仔细阅读,合理想象,构筑形象,并借助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叙述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句式,梳理形象(括号内让学生填写成语):悬崖峭壁令人(头晕目眩),他们(想方设法)地攀了上去;羊肠小道令人(心惊胆寒),他们(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杂草灌木令人(望而生畏),他们(从容不迫)地踩了过去;毒蛇猛兽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无所畏惧)地闯了过去……暴雨是那么狂,淋得他们(有气无力);冰雹是那么猛,打得他们(遍体鳞伤);山洞是那么多,看得他们(眼花缭乱)……终于,他们找到了藏宝洞,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这时两人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又(马不停蹄),直奔潭边。
这样处理教材,其简单的语言就变成了具体的情境,抽象的文字就变成了形象的画面。有这么丰富的形象,句子理解就不是枯燥的意义,而是丰富的形象;情感的体会就不是抽象的语言,而是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