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背景教学
2009-03-18罗付兴
罗付兴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忽略,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作者在字里行间都会隐含着时代特征,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文章联系起来,讲透了,讲具体了,学生对作者的当时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加深印象,学起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容易把握。
纵观古今,不论任何时代的作家,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呈现社会的某一层面的特征,具有社会性。在教学中,我们若能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及思想状况去品味其作品,有助于我们抓住文章的主旨,在分析讲解课文时容易抓住重点,完成教学目标。如讲解《藤野先生》一文,应结合鲁迅先生所处的生活时代,抓住当时中国现状,去领会当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身在异国,受到歧视,遂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抓住这一点就容易理解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反之,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及思想不甚了解,那么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学生就不一定体会得到,这对于文章的主旨就很难掌握,给教学带来困难。又如:学习古代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若对陶渊明的思想状况及生活年代不甚了解,单从文章字面上理解《桃花源记》,只知道桃花源是个美丽的地方,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而对于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何在,就会弄不清楚,从而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分析课文前讲清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现状以及其政治理想,学生就容易明白桃花源是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对于文章的主旨也容易领会;否则,任凭你怎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分析,学生可能仍是一头雾水,不求甚解。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结合作者的社会生活背景去分析理解课文,对于教学更为有利。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如何感悟课文,学生对作者社会生活及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会不自觉站在作者的立场去领会文章,就更容易把握文章的精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学生的生活经历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生活阅历浅,尤其是农村学生,生活范围有一定局限性,视野狭窄,课外知识少,教师在讲解分析每一篇课文时忽略作者的背景介绍,学生理解课文时会更加难上加难,既耗费精力,学生仍模模糊糊,又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教师都不愿意面临的现实。
背景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恰当的设计,合理的导入,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易于领会文章的意蕴;既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发挥学生想象思维,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对于教师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教学中做到有度地进行背景教学,这是分析理解课文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做好这一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何偿不是一件好事呢?
贵州省平塘县西关中学(55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