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巴基斯坦令世界着急
2009-03-18
●本报驻巴基斯坦、美国、印度特约特派记者 周 戎 尚未迟 任 彦
这一次,被视为“南亚火药桶”的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终于没有引爆。一天之内,巴政府同意恢复被解职的首席大法官乔杜里的职务,被软禁的前总理谢里夫宣布中止抗议活动。然而,世界上却几乎没有一家媒体认为巴基斯坦会就此走向平静。《纽约时报》称,巴政府与反对党达成的妥协不能为脆弱的巴政局提供永久性的解决方案;美联社则说,巴基斯坦麻烦还在后面。17日,伊斯兰堡大街上静悄悄的,但谁知道这背后是否在酝酿更大的政治风暴。这个人口过亿、拥有核、处在反恐前线的伊斯兰国家,纠缠着太多难以理清的矛盾,它们好似一根根“冒着火星的引信”。中国是巴基斯坦的近邻,巴国的持续动荡对中国显然不是好事。
一个对世界特别重要的国家
最近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是这个国家政治连续剧的一集:“铁蝴蝶”贝·布托归国仅两个月便遭暗杀;忍辱负重的穆沙拉夫脱下军装后,很快面临解职的命运。这一次轮到了前总理谢里夫。伊斯兰堡消息人士透露说,巴总统扎尔达里是在与美国大使和英国高级专员长谈了几小时后才决定做出巨大让步的,时间已是16日凌晨。对于巴基斯坦的动荡,美英似乎比巴自己还要紧张。《印度快报》说,巴政治危机和平解决让印度松了一口气。印度外长慕克吉在第一时间表示“很高兴”看到巴政治危机和平解决,并称“一个民主的巴基斯坦政府符合印度的利益,因为这样的政府是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防波堤”。
对于美英印等不少国家来说,巴基斯坦的确是一道对恐怖势力的“防波堤”。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上,巴基斯坦是连接着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的战略枢纽和能源通道,在它的西面是“地区敏感大国”伊朗,北部和西北部是“反恐主战场”阿富汗,东部和东南部则是同样有核、近12亿人口的大国———印度,而塔利班、“基地”组织以及虔诚军在巴西北边境省及其他敏感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决定阿富汗反恐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在于巴基斯坦”,巴是美国的“非北约主要反恐盟国”。
巴基斯坦这个拥有近1.8亿人口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中近年来最为动荡的一个。去年美国《新闻周刊》曾以“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为封面文章来形容巴基斯坦。虽然这有些夸大,但该国的动荡确实已持续了数年。从2005年开始,自杀性袭击成了巴基斯坦人常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威胁。去年,自杀性袭击次数超过了100次。《环球时报》记者在巴基斯坦就曾亲身经历过两次恐怖袭击,一次是自杀性袭击者在距记者驻地仅40米处引爆了15公斤炸药;另一次是去年9月20日的万豪酒店大爆炸,当时就在现场的记者侥幸逃脱。就在这次巴局势刚平静一天后,17日,巴东北部拉瓦尔品第又发生了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伤。当地官员称,这起爆炸袭击可能是针对原定16日在拉瓦尔品第和伊斯兰堡举行的大型游行队伍的。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满杜·巴拉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印度大部分政府官员和战略专家认为,巴基斯坦政局一旦失控,印度显然将首当其冲受到危害,“但失控的巴基斯坦同样也是中国的重要威胁”。《印度时报》甚至建议中国“适当与巴保持距离”,并称巴境内有“东突”训练营地,这股恐怖势力给中国的西部安定带来很大冲击。中国政府显然不可能考虑如此“建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核心战略利益尤为重要。巴是中国最友好的周边国家,是中国在世界上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它不仅是中国西部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是中国从陆路进入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中国有上百家公司在这里经营和发展,有上万名中国人在这里参加施工、作业、经营和管理,巴还是中国军工企业的主要合作伙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都不可能对巴的内乱不休以及恐怖主义势力蔓延视而不见。
巴基斯坦人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
此次巴政治危机解决的前一刻,数万名群众正愤怒地向伊斯兰堡进军。反对党能够在短时间内号召起如此之多的支持者,并不令人感到吃惊。热衷政治,算得上是巴基斯坦人的一大“爱好”,但同时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因为这样的喜好最容易在党派、家族争权时被借用。在巴基斯坦,尽管物价飞涨,燃料、粮食供应短缺,伊斯兰堡有时会一天停电8小时,但记者很少见到有人为这些事情上街游行,更多的是看到示威的人们高喊政治口号。这个国家的广播电视里,文艺节目极为匮乏,政客座谈和宗教讲习才是“主旋律”;巴全国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和电影制片厂,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除了挣钱就是政治。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更让巴基斯坦人习惯于利用媒体或街头行动来表达政治意愿。于是,街头抗议成了家常便饭。
引爆这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对巴首席大法官乔杜里的“命运宣判”。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巴基斯坦近一两年来公民社会的崛起有关,这使得巴国的司法独立逐渐成为可能。在很多巴基斯坦人看来,他们的国家数十年来围着军人政权、家族政治和幕后交易打转,只有司法制度才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寄托着许多人的理想。在穆沙拉夫执政后期,司法对巴政府的监督力度便开始加大,最高法院也成了穆沙拉夫继续执政的主要障碍。2007年穆沙拉夫下令将乔杜里解职并软禁,直接导致了他最终被民众抛弃。而此次,扎尔达里之所以不愿意让乔杜里复职,也是因为担心乔杜里复职后会追究其从政合法性并推动对他的贪污案审理。美联社16日说,巴基斯坦的麻烦远没有结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和经济挑战;《纽约时报》则说,巴政府与反对党之间的分歧并没有真正消除,在内部纷争的情况下,巴政府和军方将难以集中精力应对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巴今后局势将变得“一团糟”。
然而,浓厚的宗教色彩给初步具备公民意识的巴基斯坦人画了一个思想的框框,使得他们只能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在巴基斯坦的任何地方,只要到了每天规定的礼拜时间,无论在清真寺还是街头空地,只要铺上一块地毯或席子,马上就有成群的人过来礼拜。巴基斯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法扎尔·拉赫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经济落后让巴基斯坦人对前途不抱期望,而更愿意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神灵上。在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巴基斯坦,神职人员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不断干预政治生活。拉赫曼说,尽管多数巴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宗教化,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他们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巴基斯坦,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就是军队。在巴独立后的62年中,有35年是军人直接统治或间接统治。在1977年到1988年的11年间,当时的齐亚·哈克军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强化了国内伊斯兰教的地位,军队与神职人员的地位如日中天。军队高级将领有极大特权,退役后他们有权享受国家支付的丰厚退役金和国家赠给的土地。军队的特权使得一些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往往希望通过从军来改变社会地位。因此巴基斯坦有一种说法,军队是巴国没有注册、最大、最团结的“政党”。如果不是出于形象考虑和利益平衡,巴基斯坦军队是不愿意脱离政治的。事实上,在这个国家,任何政治家想要维持其统治,都必须得到军队的青睐和支持,而军队则根据需要和在民众中的名声决定在政治上的“进与退”。军队支持的权力、富可敌国的财产以及具备家族背景的政党,政治人物至少要拥有这三者中的两个,才能持续其统治,而出身平民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问津政坛。可以说,在巴基斯坦这个宗教意识形态占主导、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民主化政治”带来的只是利益和权力在原有上流社会范围内的再分配,“民主”成了“家族”争斗的战场,而百姓却生活在“民主”与“兵变”的动荡之中。
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没有人能忽视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基斯坦人在情感上亲华、在精神上亲沙特,巴新领导人上台后首先出访的国家非沙特即中国,但在心理深层次上,巴政治人物却往往亲美———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乐于往美国跑,遇事愿意征求美国人的意见,也愿意把孩子送到美国,并以在美国有财产和亲戚为荣。
然而,美国历来对巴基斯坦却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冷战期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美国与巴结盟,形成反苏轴心。当年,里根政府制定了向巴提供为期6年总额达32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计划。然而,1990年苏军以惨败告终而撤出阿富汗后,巴基斯坦立即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失去“使用价值”。美国以巴进行核武器研究为由停止对其援助,并实行制裁。1998年印巴核试验后,美国又对巴实施制裁。1999年穆沙拉夫通过政变执政后,美国不仅加强了制裁,更进一步疏远巴。两年后,“9·11事件”的发生再度改变了巴基斯坦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角色。为了反恐战争,美国不仅取消了对巴的制裁措施,而且给予巴巨额贷款和援助,使巴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最大美援受惠国,被布什坚定支持的穆沙拉夫甚至被戏称为“布沙拉夫”。然而,如果不是美国当年的训练和资助,今天的巴阿边界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圣战”战士———这些“圣战”战士的父兄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美国培训奔赴阿富汗抗苏战场的。正因为如此,巴民间反美情绪高涨,而且越是宗教色彩重的民众越反美。
被美国左右的巴基斯坦,至今无法找到一条既对本国正确又能得到世界认可的发展道路,因为美国可以为了反对苏联而支持“圣战”力量,甚至怂恿巴部分地区的伊斯兰化,也可以为了防止宗教极端势力蔓延,而对伊斯兰教大加鞭挞;美国可以为了反恐支持巴军政府,让巴军队打头阵,也可以迅速地为了所谓美国倡导的价值观———民主自由而支持民选政府。《纽约时报》16日报道说,这次危机过后,美国可能会像抛弃穆沙拉夫一样抛弃扎尔达里,转而支持谢里夫,因为奥巴马政府官员认为,谢里夫能向美国提供更多的合作。一位熟悉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专家对《纽约时报》记者说,今后美国在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斗争中,可以利用谢里夫和某些伊斯兰政党以及沙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