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山与中国文学的传统

2009-03-18李云雷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1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文学传统

李云雷

很高兴来参加“欧阳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作为一个年青人,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发言,向欧阳山和在座的各位前辈表达敬意,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我首先要特别向贺敬之同志表示感谢,贺敬之同志本来要讲话,但他已为《百年欧阳山》纪念丛书写了总序,表达了他的意见,同时他也希望能多听一下年青人的想法,所以主动举荐我,感谢会议安排我在这样一个庄重的场合发言。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欧阳山与中国文学的传统”。

欧阳山一生创作宏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我以为,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他的创作与中国文学的三个传统——即中国的革命文学传统,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以及中国民间或地方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是在这三个传统的滋养中产生的,同时他也以自身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传统,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首先说中国的革命文学传统,欧阳山早年即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在去世前还在写作《广语丝》,他的一生可以说跟革命与革命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是革命文学中一位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高干大》、《三家巷》等作品已成为了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欧阳山,是与如何评价革命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仅仅将文学理解为语言、形式、技巧,仅仅理解为个人情感或私人生活的表达方式,那是远远不能理解“革命文学”的。纵观历史,“革命文学”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诞生的,其中寄托了几代青年人的青春、热血、理想与信仰,他们的文学是与中国最底层的民众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文学关怀着自身之外的更广大的世界,如果我们没有他们的视野与胸怀,又怎么能理解与认识“革命文学”?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学从来就是与中国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中国文学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小说、戏曲更是被视作“卑下的文体”,正是经过晚清的文体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左翼文学运动,“文学”本身才能够在整体文化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20世纪以来的“新文学”,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这可以视为文学的一种光荣,而在其中,“革命文学”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将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区分一下,大体可以分为革命文学或“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这几种文学可以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不同侧面,它们都与将文学当作消遣或玩意的“旧文学”观不同,而将文学视为一种严肃认真的事业,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关注艺术及文学自身,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个人”的自由,民主主义文学着重社会批判,那么“革命文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致力于社会批判,而且与中国最底层的民众在黑暗中一起寻找出路,从而将自身融入到了追求个人自由、阶级翻身、民族解放,以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的伟大事业之中。今天的人们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批评“革命文学”,但首先应该理解其内在逻辑与艺术追求,从而以历史的态度对之做出分析与判断。如果我们将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视作一个长达二三百年的历史阶段,那么至少在这一阶段中,“革命文学”的精神必将继续给人们以启发,而已融为“革命文学传统”一部分的欧阳山的作品,也必将能给一代代新读者带来光与热。

其次,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在欧阳山的《三家巷》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它与一般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不同,而这主要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影响,在小说的结构与情节设置上,在主人公周炳的性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识出《红楼梦》等作品的影响。在小说最初发表的时期,这曾被视为“小资产阶级趣味或情绪”的表现,而被当作有待克服的缺点。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则主要强调言情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叙事成规”,对革命文学的渗透与影响。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呢?在我看来,我们应当将之纳入到传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及西方文学的“中国化”这一历史过程中来考察。现代中国的“新文学”,主要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从梁启超、鲁迅、茅盾开始,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便不遗余力地向国内输入新的文学观念与新的文学潮流,上世纪20、30年代的左翼文学也是这种新思潮的一部分,以至于胡风将“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视为“世界文学的一个新拓的支流”。但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文学如何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尊重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或者说西方文学如何“中国化”,也是让人们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40年代解放区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今天看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40年代,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与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一问题会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介绍进来的新的文艺思潮,大多尚未经过“中国化”的过程,也没有与中国的现实、中国固有的文学传统结合起来。而在这方面,革命文学的“中国化”,包括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借鉴,他对革命过程中中国人独特情感、趣味与心理的捕捉,对中国特有的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把握与呈现,都对将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再次,是中国的民间或地方文化传统。在欧阳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比如《高干大》浓郁的陕北色彩。在《三家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广州的风俗与特色,可以说这种民间性与地方性构成了欧阳山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既包括对民间文化传统的直接借鉴,也包括对特定地区的方言、风俗和人物个性的提炼。即以方言而论,在《广语丝》第85则中,欧阳山指出,“我研究了上海话、南京话、浙江话、四川话、广州话、台山话、客家话、东北话、陕北话、河北话,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广州话和河北话,不断地对它们加以选择、改造、加工、提炼,尽可能吸收进自己的文学语言中,我把这种方法叫做‘东西南北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如果说民间对应着主流,地方性对应着统一性,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双重挑战,首先是在全球文化“同质化出现所谓”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其次是在国内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形下,如何保持民间或地方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有了根基深厚而样态各异的民间与地方文化,才会有一个整体上丰富而多元的中国文化,而这又将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作家来说,只有将文学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的泥土,同时吸收多种文化的阳光雨露,才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欧阳山的创作经验,也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以上我们从中国的革命文学传统、古典文学传统、民间或地方文化三个角度,阐释了欧阳山文学资源的构成及其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三种传统中,革命文学的传统无疑居于中心位置,正是在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欧阳山融入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因素,并使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欧阳山文学成就的取得,也与毛泽东指出的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即“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的方向——是密不可分的,但它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只有将欧阳山的文学置于这样的文学传统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价值与意义,而我们今天纪念欧阳山,不仅要总结他个人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成就,同时也要重新审视他所代表的文学传统,我认为,这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文学传统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重要启事
少年力斗传统
文学小说
文学
写在改版之际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