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考查的趋向与剖析

2009-03-18鲁爱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考点

鲁爱华

人口知识属于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任何经济活动都与人口的分布有关,作为人文地理要素,它与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每年高考的人口命题,整体上具有“专题”的特点。现将其总结出来,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和2009年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一、命题关注

以人口为考查内容的考点主要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政策的差异;环境承载力与正确的人口观;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区域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策略;人口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

二、考点例析

考点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劳动力老化和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国防兵力不足等。

例1:(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卷第15题)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世界上一般以老年人口(即65岁及其以上)占总人口的7%以上称为老龄化。右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年人口比重的示意图,图中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有

A. 2个B. 3个

C. 4个D. 5个

[解析]试题通过玫瑰图呈现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根据同心圆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读出所列省区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有苏、粤、沪三个省级行政区。

[答案]B

考点2: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从人口年龄构成可以分析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如0~14岁的年龄段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20~45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小,说明年轻劳动力短缺;60岁以上人口比重大,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

例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 第3~4题)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该城市从1982年至2000年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 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D. 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A. 南京B. 深圳 C. 西安D. 沈阳

[解析]试题通过表格数据提供城市人口信息,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该城市从1982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701-35)÷35=19,说明增长率很高。但0-14岁人口的百分比逐渐变小,说明出生率变小。总人口在增加,出生率在变小,说明外来人口迁入。从15-64岁人口的比重增加看,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人口死亡率将会降低。除深圳外,中国没任何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能高于本地户籍人口,而且还是数倍地超越。

[答案](1)D (2)B

考点3: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叫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就业压力过大;城市人口膨胀过快;城市建设步伐跟不上;户籍制度造成人口管理真空;城市环境面临新的考验;流动人口问题严重等。

例3:(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5~7题)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 10% B. 20% C. 30% D. 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 60年代初期 B. 70年代中期

C. 80年代中期 D. 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 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 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试题通过变化曲线提供不同年份人口数量的统计信息,探讨城镇化水平(数值计算)和城市化速度及总体趋势。第(1)题,首先找到1982年对应横轴的位置,然后经过该位置作纵轴的平行线与两曲线分别交于两点,再过这两点向纵轴作垂线,对应的数值即为1982年的乡村人口(80000万人)、城镇人口(20000万人)。城镇化水平是用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得20%。第(2)题,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应该指城镇人口上升快,且乡村人口下降的阶段,对应的时间应为90年代后期。第(3)题,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是乡村人口先增长后降低;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加速发展,即进入城镇化阶段。

[答案](1)B(2)D(3)C

考点4: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均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起决定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和婚姻家庭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4:(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3~24题)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 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 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 山西B. 江苏C. 新疆D. 黑龙江

[解析]试题通过人口统计分布图呈现人口迁移的数量信息,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及成因。第(1)题,解题关键是明确选项中四个地区具体包括哪些省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滇藏,其中四川是我国最大的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其中新疆迁入人口数较多;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粤苏浙闽等,其中广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人口迁入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黑龙江迁出人口数较多。然后利用排除法,对照图示分析可得出结论。第(2)题,山西因煤炭开发而成为人口迁入地区;江苏因经济发达而入迁外来务工人员;新疆因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而迁入人口;黑龙江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而成为人口迁出区。

[答案](1)AC(2)AC

三、备考策略

1. 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教材知识一定要理解到位,全面掌握。一方面要抓住人口知识的基本要点,另一方面要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仅是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因素,也是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

2. 掌握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判读规则。人口考查往往依托图像图表,承载地理信息,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生通过调用所学知识,建立考查内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从而准确解题。

3. 增加考场答题的实战经验。高考试题是训练的基本内容,通过规范训练、课堂讲评、练后反思等环节逐步落实重要考点,通过做高考题,体味高考命题的特点与信息呈现的方式,通过更正答案与对照反思,感悟命题的视角,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真正提高备考实效。

责任编校郑蔼娴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考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老龄事业
集合考点例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